关灯
护眼
字体:
《则天代慈禧》第七十八节 西北偏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状元离开淮军行辕,已经整整三天,仍然杳无音信。 首发<道自己正交霉运,不得揣度起万一梁状元出事,自己又该担个什么处分。行前自己也已经劝过他,要小心行事,并且要派几百兵丁护送前去;是他自己执意要做孤胆英雄,前去闯营。既行此奇险之事,只怕年纪轻轻,崭新滚烫的状元,不见得能保得无虞。

这天午饭刚刚吃完,李鸿章照例准备小睡一番,亲兵忽然在门外报道,“回大人,陪梁状元去见捻匪的许兵丁回来了!”

“快叫进来!我有话要问。”李鸿章急忙将脱了一半的衣服重新披上,吩咐道。

“回大人,他人还刚刚进城,小的怕大人等得心焦,所以先骑马来报。”亲兵答道。

李鸿章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梁状元呢?没有一起回来吗?”

“小人只见他一人,说是回来报信。”亲兵道。

去了三人,回来一人,这有点不妙。此时只能坐等。过了半晌,许兵丁被众亲兵簇拥着到了门外,赶得满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

“梁状元呢?”李鸿章劈头问道。

“回大人,梁状元还在捻匪…捻军军营,他吩咐小人回来报信,要李大人将五十担米面、八百件棉祅,尽快送到中条山的马尾沟北口…”许兵丁答道。

既然梁状元好端端地,那就无须担心了。只是这五十担米面等物,不伦不类,不知道做什么用处?难道竟然是梁状元的赎金?因此问道,“这些都是什么用处?”

“回大人。捻军中地匪王张琢。不满张宗禹和朝廷议和。带了六千人马。反出捻军大营。粮食火药。全部被带走。所以捻军几万人马。此时就衣食无着。因此梁状元让小人回来送信。要些粮食衣物。”

张琢反出捻军大营?这人在捻匪当中。算是骁将。难道捻匪准备会打仗地就继续游荡。老弱之人就前来投降朝廷?正在思忖。一旁闻讯而来地刘铭传问道。“张琢地人马。往哪边去了?李大人。这是绝好机会。既然捻匪又起内讧。咱们趁机出兵追击。一举剿灭!”

换在从前。李鸿章也许立即应允。

然而。此时朝廷抚意盎然。自己突然出兵。只怕又被人指着脊背痛骂。吃力不讨好地事情。何苦去做?因为摇摇了头。道。“铭传。区区六千人马。不必急在一时。”

又问许兵丁道。“这么说。张宗禹已经接受了招抚?”

“这…梁状元没有跟小地说。”许兵丁迷惑地答道。“只是让李大人送些粮食衣物。否则捻匪当中。就有人要冻饿而死了。不过既然捻匪要拿我们地米面棉祅。应该…”

这个梁状元,怎么交代得不清不不楚?郭松林道,“捻匪打得好算盘!招抚还没有松口,就想来骗朝廷的衣食?李大人,这个不能答应。既然怕挨饿受冻,到临汾城下来投降就是。”

“梁状元在那边,是个什么情形?你说来听听。”李鸿章对那兵丁道。

“回大人,梁状元和我们进山,先遇到强盗,被抢去了包袱,到了晚间,我们在石壁边生了堆了火围着睡,谁知被捻匪发现,把梁状元带走了,又过了一天,我才见到梁状元,他和张宗禹在一起,让我回来请大人发送东西过去。那张琢反出捻匪大营之时,还放了把火,烧了不少帐篷杂物,我见到他们时,大家都坐在外面。”

“你看梁状元和张宗禹在一起,相处如何?”李鸿章又问道。

“张宗禹对梁状元,似乎颇为客气”

“那就是了。铭传,松林,你们两个回头就去准备东西,让人送到指定地点,唔,记得多送两顶大帐篷。东西送到后,派几个人远远地看守,其他人立即折返,不得生事!这次招抚能不能成,马上就有分晓。”李鸿章布置道。

郭刘二人和众人领命去了,这里李鸿章在营房之内踱来踱去。情况会变成怎样呢?捻匪似乎本来也有意要降,在这关头,又被自己人从后头推了一把,失掉了粮食火药。慢着,或者,难道这是捻匪自编自演的一场好戏?

想来想去,就算如此,走脱的不过区区六千余人,如果其余捻匪就地接受招抚,仍旧能渲染成一场大功。多日来的苦恼总算到头,李鸿章忍不住“哈哈”笑了两声,卷起袖管,摊开笔墨,就要将这消息奏报朝廷。

当恭亲王接到李鸿章密信之时,几乎拍案惊奇:西捻招抚成功!世间竟然有这样的事情!照这么说,自己以前和曾国藩等人十几年苦苦支撑,步步为营、逐步推进地剿灭太平天国,岂不全是多此一举,做了无用功?

这时,赫德已经赶到恭亲王驻地。恭亲王当然也有听说,曾国藩反对洋人太过介入本朝事务

此,既然连海关的税收收入,每年几百万两白花~经了这洋人地手,也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此时区区捻匪,只不过发配西北苦寒之地,就是让这洋人知道了底细,又有什么了不得呢?难道英国人能把军舰开到陕甘去进犯不成?

也只不过是让捻匪放心,有洋人介入,朝廷这一次不至于和从前历次那样杀降。

其实之前发生过的另一件事情,应该已经能让捻匪放心了。

京城的御史们,对此次招抚成功,当然兴奋异常,纷纷给朝廷递折恭贺揄扬,因为如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本朝武学的最高境界。当然,御史当中,“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也大有人在,其中就有位叫钱绵地递折说:此次捻匪之所以归附,只不过走投无路时的无奈之举,果真照计而行,使之迁居西北,只怕养虎为患、将来后患无穷,不如趁其日暮穷途之际,一举歼灭,从此就可后顾无忧了。

结果太后阅折大怒,批复诘问说:“汝欲陷朝廷于不义耶?!”即时传令将他连降五级,贬往南海。

御史之间,本来惺惺相惜者居多,一人得罪流放,其他人必然“兔死狐悲”,拼力营救。但这一次,太后这一句颇为古风古义的“汝欲陷朝廷于不义耶?!”竟然使御史们觉得,似乎比起钱绵,太后更象一位御史了。

太后在大清全舆图上,给受抚捻匪划定地一片土地是:从陕甘一带更往北些的宁夏石嘴山。

那个地方,地近边塞,离回匪近,遭荼毒也深;不过,据说此外倒也是水草丰美的一个好地方。

太后的用意当然是,只要捻匪能在此立足,就无须担忧生计。

已是初冬,回乱地大部,已经撤出玉门关,朝廷正好能趁这个季节,将**万接受招抚的捻军转移到石嘴山,并且造好土堡,添置农具刀枪,使他们到来年春天,就能耕能战,自给自足。

恭亲王要做的事情,倒很简单,到山西临汾主持受抚仪式,待捻匪起程之后,就折返京城。而赫德,则须陪同梁鸿、李鸿章一道,解押降众到宁夏。

此次发放的招抚银两,包括居屋建造、农具添置、春耕种苗、从冬天到来年有收成之前**万降民的口粮银子,共计两百二十五万两,户部交李鸿章解押,到时由李鸿章转交负责降民事务的宁夏当地官员和降众首领共同掌管。

虽然临汾只不过一个山西小城,李鸿章还是把招抚地仪式,办得花团锦簇、锣鼓喧天。叙功时,将自己当初一个人闷在营房中憋出的古怪念头,讲成是淮军诸将经多日商讨后决定地完美计策。当然,朝廷大老如恩师曾国藩、东书房侍讲郭嵩焘、新任两江总督阎敬铭、洋学状元梁鸿等等的功劳,也不能抹杀。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但又实在不想多提,就是东南水师元帅左宗棠,因此在长长地叙功折内,只提一句“左大人附议屯田”,把屯田说成自己和将领们的原始计策,而左大人只不过“附议”而已。

也许没有哪个庆典,会如这样类似受降地仪式,令一方喜悦,而另一方难堪。就是几万人默然无声地站在赈灾场上,忍受别人将欢乐撒在自己的痛苦之上,想想过去多年无果的苦战和颠沛流离,深深地品味“失败”的味道,也就几乎让人生出一种要重新奔赴山中、拿起武器的冲动。但这**万人,总算忍受住了两个时辰的煎熬,五分之一的人得到了一件密密缝成的新棉祅,此外还得了太后所应允的一系列承诺:一个将来在西北偏北名叫石嘴山地方的大家;**万人仍将一起劳作,一起拒回自保,到时将得到朝廷的鼎力相助;朝廷将绝不食言。

谁知道将来会不会是所描述的那样呢?整件事情中,只有两个人让人觉得有点倚靠,一位是那位被驮在马背上带到捻军大营说降的梁状鸿梁元,一位是在本朝做官的洋人赫德。

至于李鸿章,这些匪众们在初见他时,见他长身玉立、相貌清癯,竟然以为人们过去对他的传言出了岔子。难道这个样子的人,竟然果真曾经杀降?

到了今天,在这场盛大的庆功会上,李鸿章对自己和部属的夸赞过了头,比如,他把当初护送梁状元的两人增多到了两百人;把大家都听说过是左大人屯田之议讲成自己当初念头的一部分;又在恭亲王面前,提到这次招抚灵感,也得自从前与恭王的某次密谈,等等。让匪众们简直分不清哪句是假,哪句才是真。这些从来不来懂得拐弯抹角,只知道凭直觉反抗**朝廷的人们,从此对这位李大人,不免怀有戒心。(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