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则天代慈禧》第八十二节 倭仁尸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藩这天接到李鸿章的一封来函,李鸿章在来函中洋的事情,乃是朝廷大事,又有利于本朝“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宜一拖再拖;只是恩师朝廷首辅,如果出头头一个赞成,怕招来那些爱说闲话的人煽动唇舌;自己运气好,刚刚因为抚捻立了功,就是被人说话,或者干脆因此获罪,也没关系,大不了功过相抵,所以已经给朝廷递折,催促皇帝出洋之事。

曾国藩知道,李鸿章一向不喜欢去偏僻的“无足重轻”之地为官,这次朝廷封他为陕甘总督,自然也是事与愿违。为什么在这么节骨眼上,忽然关心起皇帝出洋的事情来?若说皇帝出洋,花费当然会有,比如要租或买条轮船专用,添置些出洋必须的用品,但也是在京城或天津、两江等地方的事情,和陕甘地方并没有什么关系。那么,这是为何呢?不仅赞同,且在给自己来函的同时,就已经径自给太后递折?

几十年为官,当然是冷暖自知,曾国藩在书房之中绕了三圈,就似乎明白了几分。原来如此!但李鸿章这是为了前途,难道还能希望他也和自己这样没有眼色,讨人厌么?这又有什么话好说呢?

但是,心底里,还是不免有点发酸,因为李鸿章的这封信,说到底,也还含着些取舍之意。平常人家的两个孩子,碰到大人为着什么原因,厚此薄彼,把唯一地一块葱油饼或是馒头,给了哥哥或弟弟,那时心里,也就是这样一种失意。只不过,李鸿章所舍弃的是老师,选择的是太后,曾国藩的修养也毕竟也同于几岁的孩童,因此很快就故意忘掉它,将心思转到其他地方去了。

有李鸿章开头,照这么说,其他人也就该很快递同样意思的折子了。

果然,才过了两三天,郭嵩焘来访时,就从他嘴里确认到了,左宗棠第二位递折,而新任工部尚书、状元梁鸿,是第三位递的。

放在左宗棠地位置,不论什么事情都和李鸿章较着劲,既然目前太后对他这位东南水师元帅之恩,只有比李鸿章更重;因此在这么件重大的事情上,自己没有抢到第一位去支持的位置,就已经不太说得过去了,所以第二名,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丢掉的。

而状元梁鸿,本身就是洋学状元,自然巴不得皇帝能够出洋,何况如今又荣升了工部尚书?曾国藩当然不知道,梁鸿此时正在石嘴山为**万降民的住宿营地着急,所以才对皇帝出洋之事,忽然间变得更加热切。

有了这么三位大员冲锋陷阵,加上从前反对出洋的敦王奕综、状元崇倚和御史们,又都已被夺王位、赐死或流放,因此其他地官员们,只要不是倭仁一流心藏不满,凡揣测出太后和皇帝的心思的,也都附和着递了折子。因此乾清宫东暖阁内,突然接了三十四道类似地折子,武则天一一读去,哈哈大笑。立即命令郭侍讲将那道拟好的谕旨,发了出去。

这道谕旨所宣布的,当然就是皇帝出洋,不过谕旨当中,还顺带着询问各位大臣,对皇帝出洋还有些什么提醒或建议,尽可以提出。比如,皇帝应该出洋到哪个国家,学些什么东西,学多长时间,等等。

如此。就果然有人来献计献策了。有人说。皇帝应该去英国。因为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英**舰满世界都是。大清朝要学。自然也就要向洋人中最强地国家学习。也有人说。应该去法国。“法国”。顾名思义。“法”之国也。只要学到了各行各业所要运用地规则。还怕大清朝从此不能国富民强?也有人说。“法”固然重要。“德”尤其如此。因此皇帝应该去德国。但反对他地人说。大清朝素来以德治天下。难道倒不如洋人有德。还要到德国去取“德”?因此建议应该到美国。因为军舰轮船。那里都有。更重要地是。他们是毛头小伙地国家。为人比较大方。但是又有人说。皇帝出洋。何必一定要果真出海。如果皇帝不惯海船。到时损伤了贵体;或者再想想。一艘轮船。独自在那茫茫大海上。风高浪急。万一有个闪失。又有谁能承担得起?因此不如直接取道蒙古。从陆路到俄罗斯去。不也很好么?

这中间。独独没有人说要去日本。这当然是因为。日本这个时候。明治维新刚刚开始。还并不值得大清朝去学习。不过即使它和英国一样先进了。本朝地人。只怕依然不会习惯去学它。因为这个自己身边地弹丸小国。从前一批一批“遣唐使”“遣隋使”派到本国;如今自己倒去学它。那就象一个人忽然要去拜隔壁从前对自己亦步亦趋地小二为师。当真是情何以堪?何况

小地一个国家。派个大清国地皇上去。就好比让条巨里头洗澡。也太难以闪动腾挪了。

这样一来。选择多多。朝臣们大发议论。争论不休。倒是好好地把些“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之类洋人国家地名字好好地辩了个清楚。

除了争论要去到哪个国家。当然也要讨论皇帝此行地研习内容。到了洋人地国家。走马观花。到时样样都是个新鲜。身入花丛。样样都采。到底不行。何况学了不该学地东西。到时移情易性。也是个问题。造船当然应该是主要内容。那么。洋人哪个国家地船比较好呢?既然上次比试。撞毁我大清龙船地是意大利船。那么所去地那一国地船。必须不比意大利差。在天津和上海之间定期开地洋船。大多是英国法国美国地。但这些船。外人瞧起来。似乎也就是旗帜不同而已。究竟哪个国家地好呢?

这个时候去问洋人。洋人之间。也已经竞争到了激烈之时。每个国家。都声称自己国家地轮船性能最好。某年某月某日。曾经和旁地国家哪一条轮船相撞。要不然就撞毁。要不然就撞沉了对方。郭嵩焘因此委托了在沪地报馆编辑。专门去查各国轮船之间地比较。又写信去问左宗棠。虽然离造出轮船来还很远。左宗棠倒是从所购地两艘德国洋船。和各国轮船技师们彼此之间地态度。大约猜度出了个高下之分。答说:洋人各国技师对来自德国地技师最为尊敬。想必是德国地轮船最好。

左宗棠自然不会想到,这其实是一个误会。因为人有各种:有的人平易,有的人易怒;也有的人沉闷。他们之间的相处,也自有规律可循。也许有人会认为为,性情易怒的人,最让人害怕;但实际上,并不是性情急躁之人,就个个有实力,假如人家试探过几次,发现这人除了发怒之外,其实并没有别的举动,也就如《驴技穷》中的老虎,试探准了驴子一样,并不会害怕他。这一群的技师当中,德国来了两位,沉闷无比,即使两位同胞在一处,也少见他们交谈,就更见不到他们和其他技师们一同嬉笑了;若问他们问题,答复起来虽也是寥寥几语,道理却都不错,因此众人对他们的态度,才变得尊敬。

当然除此之外,买的两艘德国洋船,也很让左宗棠惊讶,因为拆来拆去,左宗棠总在担心,也许哪一天被拆之后,它就将不能出海了。谁知一个人若是对坏事情做好了准备,那件事情反倒偏偏迟迟不来。这艘轮船如今拆到第五次,还开到了一次福州,竟然皮实至此!更何况,拆来拆去,大家还是到底没瞧出什么名堂。不知道为什么两个辘凑在一起,它们之间竟然能够互相带动;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螺丝钉,要做得有那如同蚯蚓身上的细纹,才会和螺帽啮合得紧。

正因为不懂,就更加地膜拜,毫无问,洋人各国之中,就以德国轮船为翘楚!

郭嵩焘收到如此意见,大为高兴,因为它和之前太后所问到的皇帝意见,正相默合。那么就是德国了!因此奏报太后和皇帝之后,就晓谕各部同僚:皇帝次行目的地,就定为德国。

倒是德国大使,听得这个消息,简直喜从天降。立即发了电报回国禀报德皇,于是遥远的德国那边,也立即忙碌了起来,要准备大清朝皇帝陛下的下榻之处、皇帝陛下将要参观的造船工厂、皇帝陛下使用的马车、还有专门为皇帝陛下服务的人员,等等。准备时尽管大方,因为这都将有回报,只要皇帝陛下多买几条德国轮船,也就是了。

美国大使忙碌了一场,让德国大使平白拣了个便宜,不免有点失望。从丁韪良那里,他已经打听得很清楚,美国此次落败,并不是因为努力不够,意愿不诚,乃是因为没有皇帝!这个原因报告上去之后,总统先生特意来电劝勉说:美国没有皇帝,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被视为不可复制的特点和优势,即使此次竞争失利也如此;更何况,这一次大清朝的皇帝虽没有同来,其他一百二十名生员进士,却都到的是美国?

不错,捻匪就抚,皇帝出洋,喜事摩肩擦踵,人人兴高采烈,到处热闹非凡。但是在冷清的地方,自然也有痛苦的人。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忙忙碌碌的时候,忽然传来消息,前南书房大师傅倭仁,上吊自杀了!留了遗疏和两首绝命诗,请人代交皇上太后,疏中言辞激烈,反对皇帝出洋。因此,倭仁之死,也就是尸谏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