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核桃家园》第100章 腊八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阴历初八清晨起来,小井娘就把外屋灶上的大铁锅刷得干干净净的,从水缸里一舀子一舀子地往锅里舀水,直舀了半大锅水,然后在灶堂里塞几把麦秸,用火柴点燃,接着拉风箱,灶堂里的火便呼呼地起来了,不断地往灶堂里续添麦秸,一会儿便把水烧到了八分开。

这时候,小井娘从灶吧旁边拿过那个大大的粗瓷盆,里面泡着红枣、玉米碴子、花生、红小豆、绿豆、高粱米、小米、小麦仁、黄粘米、黄豆。这些东西已经被水泡得鼓鼓的了。

这是头天夜里就泡好的。小井说,煮腊八粥,一定把水烧到了八分开再把泡好的豆子等放进锅里,这样才能保证一点糊味也没有。

而这十种东西放到锅里煮开之后,小井娘不再猛拉风箱,只一点点地往灶堂里续添麦秸,保持文火。

用文火煮了大约半个小时,香浓的味道便飘一屋子。住在西屋的张希珍和郭秀枝闻到了这诱人的味道,都来到了外屋,以为小井娘在煮饭呢,一问才知道是煮腊八粥。

“大娘,这味道真是好闻呀!”张希珍道。她在天津上到中学,就下乡了,虽然在天津时也喝过腊八粥,但对腊八粥的概念不深,在公社的食堂里也吃过腊八粥,但哪里有小井娘煮腊八粥这种香香浓浓的味道。

小井娘听了张希珍的说话,随口道:“庄稼人啊,就是吃五谷杂粮呗,也没嘛好东西,你们可能觉得新鲜吧。”

郭秀枝接口道:“我们家也煮腊八粥,可是没有大娘你煮的香,您是怎么煮的,教教我,我以后也煮腊八粥吃。”

“也没嘛好说的,就是东西要放全,放的样数越多越好,煮的时候别着急,太着急了就煮糊了。一边煮着一边用勺子搅和。”

郭秀枝听了,还真拿起勺子帮小井搅锅里的粥。

中国大多数地方有吃腊八粥的习惯,但各地腊八粥的用料是不同的,因为各地产的粮食不一样。另外,煮法也有怕区别。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各地也有不同的说法,大平原上的说法是历史上有一户穷人家,只有老两口,冬天时吃不上饭,就到地里拣别人收割庄稼落下的杂粮,拿回家煮着吃,一年又一年,这老两口在村里活的岁数最大。

传说往往积淀着民族文化。其实腊八粥还真有健身作用。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消化,特别适合老年人和肠胃不好的人吃。

因为那个年代贫穷,平时吃不到饱饭,所以孩子都盼着过腊八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煮腊八粥,比平时喝的稀稀的玉米粥糨多了,也好吃多了。

小井娘把腊八粥煮得差不多之后,又开始泡腊八蒜。见老人家在剥蒜,张希珍和郭秀枝都过来帮忙,他们虽然手指细长,可没干过这活,所以还是显得动作有点笨。

小井娘关心地道:“你们剥的时候小心别用手指甲去掐到蒜里,掐到蒜里会把手指头辣着,好几天都疼。”

龙小玲和龙小井也过来帮忙,一会功夫就剥了小半盆大蒜,小井娘指点着大家,把大蒜一瓣一瓣塞到醋瓶子里,总共泡了三瓶腊八蒜。

小井娘对张希珍和郭秀枝道:“等过年的时候你们一定来吃饺子,就着腊八蒜吃可是味好啊。”

张希珍和郭秀枝都答应说来吃饺子,可那会儿能不能来还是个未知数。

腊八蒜泡好了,腊八粥也煨好了。

小井娘把一摞碗放到灶台上,一碗碗地盛。她盛一碗,张希珍和郭秀枝以及龙小玲就轮流端一碗,端到里屋放到龙小井摆好的炕桌上。

小井娘又切了一盘咸菜,倒了些酱油进去,拌了拌,放到桌上。

张希珍和郭秀枝已经在龙小井家里采访写作三天了,早已像一家人似的,不那么客气的让来让去,就按原来坐的位置上炕坐好,和龙小井一家人一起吃腊八粥。

正吃着,外面有动静,龙小井隔窗一看,原来是钱富贞来了,端着一大碗腊八粥,说是让小井家的人尝尝。

这里还没把感谢之类的话说完,后面又来了一些人,王小丫、刘俊茹、贾珍珍、高翠翠等人,都端着一大碗腊八粥说给龙小井家尝尝。

她们说是给龙小井家尝尝,实际上是冲龙小井来的。

不一刻,竟然有十几家来送腊八粥的,简直成了百家粥了。

小井娘笑道:“这么多的腊八粥,怎么吃得完啊,大家敞开肚子吃吧,这回真要吃的拉把着腿走道了。”

“拉把着腿走道”也是有说处的。因为那时候孩子们挨饿,到了腊八节这天,好不容易吃顿饱饭,一个个猛吃,撑得肚皮溜圆,走路时都要拉把着腿了。

张希珍和郭秀枝虽不至于撑到这个份上,可这顿早餐是她们吃的最饱的,两人都吃得脸蛋红朴仆的了。<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