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鬼山行》第七回、鬼山风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

风光旖旎的鬼山。.

山峦叠嶂,崴嵬峥嵘,森林广袤,一望无际,为之心旷神怡;更有危岩耸岭,世所罕见,或直插云霄,或孤刃万丈,睥睨群峰,令人叹为观止。

鬼山最高峰有一千四百七十余米,以主峰为轴,开发了一条主游线。因地处深山腹地,又只设一个进出口,所以主线是条环线,起点和终点汇合一处,即伏魔寨,其分界点在主峰。线路路径是,向南攀登至主峰,从西侧下山,再往北折回伏魔寨,故这条线路被称作大南环。

大南环上山线路比较蜿蜒,一为减缓坡度,二为多兼顾景点。下山线路弃弯取直,坡度较陡,是专门让游客体验涉陡之趣的。在山脚有一个岔路口,向北是回伏魔寨的,继续向西直行近三里路,有一个分景点,叫还阳坡。从还阳坡一路西去,有一条单行游线,即城隍庙景区,原路去原路返。

除主线外,鬼山还开发了一条副线,起始点在大南环的上山线路上,即在途中向东折出,至近头后一分为二,上可迂至顶峰,下可绕向伏魔寨。这条线叫小东环。

除此,鬼山还有一些分散的小景点,离主副线较远,供一些自助游者探幽猎奇或享受野营之趣,一般不在旅行团的考虑范围。

因景点游程较长,又无汽车、缆车代步,故鬼山对外宣传的是两日游,若加上城隍庙一日游,就是三日游了。

陆一明和林肯首先选择的是大南环。

沿途都是青石砌的台阶,先在林中拾级而上,登到一定高度后,视野便逐渐开阔起来,自然,景物也多了起来,远眺近观,俱有收获。

但见山峰高低起伏,形态各异,涧壑惊魂,奇趣横生。两人放慢跋涉速度,参照着导游图对着实物指点起来。

“这个细笋似的石柱叫‘判官笔’,那两座一高一矮的连体峰叫‘钟馗捉鬼’。”

“这块顶凸下虚的巨岩叫‘吊死鬼’。”

“那是‘吸血鬼’峰,有点像桂林的象鼻山。”

又攀登一阵,海拔更高,放眼涧底,有几座陡直如削、状似手指的柱状石峰,看似分离,却系一母同生,根部浑然一体。

陆一明说:“那肯定是‘七鬼哭天’了。”

林肯叹服道:“我真怀疑这是石匠凿出来的。”

远眺前方,两座引颈互望的山峰,轮廓酷似脸面,凸凹分明,有鼻子有眼。陆一明忍不住叫起来:“瞧,那就是‘牛头马面’。”

“真他妈的像。”林肯咋舌道。

这些取其形冠其名的峰岩,有的平淡无奇、稍嫌附会,有的却维妙维肖,令人叹为观止。

与陆一明、林肯同车而来的那位老韩和齐医生均已届花甲之年,是结伴而行。两人虽略有年纪,身子骨却很硬朗,精神矍铄。他俩游的是小南环,也参照导游图不时指点着。

这大概也算鬼山的一个特色,很多游客手里都拿着导游图指点实物,似乎没有导游图就看不明白似的。

“唔,那两块叠起来的怪石叫‘马王爷上轿’。”齐医生伸手指去,“瞧远处,那块光壁叫‘酆都城门’。”

老韩指着低谷里一座与众不同、看似摇摇欲坠的斜状孤峰说:“那是‘夜游神’,夜中看去,感觉它像在跑。听说,鬼山的许多奇妙之处只有在晚上才能领略。”

“是吗?”齐医生将信将疑。

老韩哈哈笑道:“外面就是这么传的。”

山道越行越陡,迎面,横一巨石,中间是一天然三角形裂口,可容两人并过。

齐医生说:“这就是‘开心鬼’,亏他们想得出。过了‘开心鬼’就到‘画皮’了。”

所谓画皮,竟是一堵百米见方的巨大石壁,凿有“画皮”二字。从石纹看,当真有些星星点点、凸凸凹凹,加上一些错落有致的杂色、苔鲜,牵强构成一副“丑女梳妆”的轮廓,便如电影中的女鬼画皮一样。

齐医生道:“虽然危言耸听,但也不能不佩服冠名者的丰富想象力。”

老韩似乎有些入迷,时而眯眼细窥,时而动手摩挲。齐医生知其意图:“你是想瞧瞧有没有人工痕迹吧?”

“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老韩摇首叹服。

画皮竟也成游客留墨的宝地,不少人信手石刻“到此一游”,林林总总,洋洋大观。人类身高有限,再涂鸦也囿于一定范围,无人对此干涉。

再行一阵,又是另一番天地。这里游人较集中,是个流连、歇脚的所在。这个地方最醒目的一道风景是一株古松,周围有不少照相摊点,当然,也有不少游人依松留影。老韩这回没看导游图,而是凑上前去,看了看古松上挂的说明牌,忽地笑了起来:“哈哈,原来这就是‘吊死松’。”

黄山有迎客松,鬼山有吊死松,其寓意有天壤之别,却并不让人有煞风景之感。

齐医生也饶有兴趣地近前观赏起来。从说明牌可知,这株古松树龄已逾八百年,虽历经沧桑,仍焕发着顽强的生命力,翠冠如云。其主干粗硕无比,十分苍劲,令人称奇的是它多的不可胜数的分枝,犹如天女散花一般,其中一枝旁逸斜出甚远,枝干上竟垂吊着一条斑驳的布环,看似历经风雨剥蚀,年代十分久远。

老韩说:“传说,这个环曾吊死过人。”

“想死哪不成呀,跑这么远来上吊?”

“肯定有典故嘛。”

正好,一位照相摊主为招揽生意,向两位游客述说起吊死环的来历。两人听了一阵,觉得毫无历史和人文价值,对继续保留着这条破玩意当噱头也十分的不以为然。

6、

此刻,大南环上,映满眼帘的是一座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巨大山体,呼之欲倒。它壁面如削,寸草不生,唯顶部一片葱茏,令人翘仰不绝,五体投地。登山游线也因它改了路径。

陆一明感喟:“‘通天岭’真是名副其实呀。”

这通天岭还有奇中奇,在半腰裂了一道一米见方的石缝,横贯左右,似乎将通天岭一分为二。坎正中向上两米高处刻有一道隶书“通天岭──勾魂坎”。这道裂坎归功于大自然的巧雕妙琢,毫无人工痕迹,属“只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它的另一奇妙之处,就是让游人不停地猜测,那一行字是如何刻上去的。

边走边看,逐渐上了顶峰,所见又是另一番景致。因一路贪看景色,脚程慢,一看手机,快下午一点了——手机果然没有信号显示。峰顶海拔高,十分凉爽宜人,幸亏带了零食,这里根本没有小吃点,除了一座象征性的凉亭、一幢厕所、一些拦险杆、垃圾筒和照相居多的小生意摊外,没什么人工建筑。陆一明和林肯把带来的熟食吃了,在峰顶流连了一个小时左右,就沿西侧下山了。

沿途也不乏好景,只是坡陡,脚下快,只能走马观花一番。

不知不觉,下了大半路程。林肯忽地停了脚,指着不远处一块较平缓的地带说:“大哥,你瞧那家伙鬼鬼祟祟的,大概不干好事。”

陆一明往他指的地方看了看,果然,有个男子步履匆匆地向纵深涉去,三步一回头。</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