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凤鼎天下》楔子 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真宗赵桓虽说进了澶州城,也听到了李继隆的介绍,说敌人失去了主帅之后,情绪低落,特别害怕城中的天朝兵马。

这些人说的很是轻松,而在赵桓看来,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早就听说辽军凶猛异常,不可小看了,尤其是当他看到城外那么多的敌人布满城前。

心里中便敲着小鼓,琢磨着想尽快的离开这是非之地,他太不情愿的呆在澶州城中,尤其是当寇准提议,皇帝现在以到城中。

理应和将士们见上一面,站在城上,亲临指挥,那更加激烈将士们奋力杀敌的信心和绝心,到那时敌人望风而逃。

赵桓不肯,他觉得这些大臣们太不好管理了,自己现在以到澶州城中,以是下了很大决心,现在他们又让自己离开将军府,到城前指挥。

这不是有些太冒险了吗?那敌人的主帅多厉害鼋,骑着战马都被你们给射落马下,我要是冒险到城前指挥。

这要是不留神,从那方行飞过来一支冷射向自己,那可不是好玩的,自己手下有这么多将军,用得着自己那么玩命吗?

看到皇帝发怵想呆在将军府中,由将士们出城迎战即可,寇准带着身边的将领看到皇帝既然入城,本应该亲自指挥战斗,来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

现在到好,皇帝进了城之后,就躲在将军府中,再也不露面呀,这么下去,他来到前线,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呀。

这些大臣们和寇准的商量之后,来到赵桓面前,极力的劝说道:

“主公以到两军前,理应亲临登高呼,将士闻你在身边,群情激奋勇向前,主公此刻要退缩,如何激烈将士们,挥动刀戈勇杀敌,为保江山社稷稳,主公理应阵前呼,共同抗敌保江山。”

寇准在旁边劝说着,皇帝沉默不语,也不表态,高琼在旁边看皇帝不愿登上城楼激励将士们,跟着也急的在旁边跟着劝道:

“将士阵前把敌杀,完全靠的是信念,主公要是亲登城,定能激烈万众心,辽寇孤军入腹地,这是兵家一大忌,将士誓死驱敌寇,定能收复以失地。”

在众人的劝说下,万般无奈的宋真宗,只得免强答应登上了澶州北城楼上,表示自己将要亲自督战指挥作战。

当他登上北城楼上,连宋真宗自己都不曾料到,他的这一举动,大大鼓励了将士的士气,在他站在北城楼上,和将士们刚打上一个照面。

那些将士们,在寇准和几位将领们的授意下,都站在那里朝着皇帝高声呼喊着:

“万岁!万岁!万万岁!亲临战场驱敌寇,万众一心共努力,杀退敌寇收失地。”

瞬间里,声传数十里,声震天际,气势惊天动地,把城外林中的鸟儿都惊的飞起逃遁,敌营之中的将领们,听到这惊天呼地的呐喊之声。

一个个也不由的心惊胆战起来,感觉到此刻宋军的实力和斗志,真是难以预料。

按照当初寇准的计划,准备和涌到这里来的辽军进行大决战,云集到这里的军民多达几十万人,形势对宋十分有利。

面对强势的宋军,契丹将士确变得特别低落,一方面主帅丧命,另外一方面,前进受阻,使得将士们渐渐的毫无斗志。

另外两侧宋军坚守城池他们久攻不下,迫使他们将所有兵马,全部押在了澶州城,形成了孤军深入的太势,后续兵马无法随后跟进。

本来最初是打算,准备将澶州城集中优势兵力,奋力夺下来,然后驱兵马直入。

然而澶州城的实力在不断的增加,更让他们全军上下人心慌慌起来,主将要是率领将士们死战到底吧,局势对他们极为不利。

本来他们是将澶州城形成三面包围之势,那曾料到,敌人兵马是越聚越多,渐渐的形势发生了局大变化。

在久攻不下澶州城之后,反过来让宋军,将他们在澶州城外,基本上,以将他们形成了,三面有宋军环伺,随时都有三面包围的可能。

此时,腹背受敌,进无可攻,退无可靠,完全处在险恶境地,辽军的慌乱心里可想而知,都巴望着能尽快的脱离此处。

辽军主将看战场上以没有了胜算,为了全身而退,便主动派使节到澶州城求和,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一下各方面的压力。

并准备通过谈判,得到他们想要得东西,辽使来到城中对宋真皇帝说道:

“辽国雄兵勇难挡,铁蹄踏遍东南西,只因暂时多不便,愿和谈判退兵回,请宋多加细考虑,这种好事很难遇。”

寇准站在旁边一听,气的鼻子差一点都歪了,旁边的众大臣们自然也不服气,都瞪着眼睛想看看皇帝什么意思。

宋真宗那里有斗下去的心情呢,在他看来,辽国多年来侵犯大宋,全国上下都产生了恐辽心里,现在人家即主动求和,那有不答应的理由呢。

面对人家主动议和,这是前所没有的好事情,万万不要错过,这么想着他便坐在那里含着笑对辽使说道:

“此事重大暂放下,我和众将来商量,等到定下给你信,真要言和是好事,息兵养民百姓安,不动刀戈是心愿。”

这个时候,正是有利于宋国的大好时机,既然辽军主动请和,那说明他们以没有了获胜的信心,借这个机会正好可以让契丹称臣。

让他服气了,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看辽使节退下去之后,寇准便劝宋真宗道:

“辽贼现在无战意,内心慌乱有惧意,借此机会签协意,逼其称臣来献供,退回燕云十六州,如要不从来决战,他们肯定全完蛋,真要这样正和意,挥师横扫幽蓟地,免除多年袭扰苦,百年泰和无战事,如要放虎归林地,边境怕是无安日。”

宋真宗看到寇准提出的条件,担心辽国不答应,一来人家国力那么强大,怎么可能会伏首称臣呢。

二来,那燕云十六州,被人家夺去有些年头了,人家是来抢夺地盘的,你这回来一个狮子大张口,把十六州要回来,那怎么可能呢?

赵桓急于求和,听到寇准及众大臣的提议,担心这么谈下去,会让合谈崩了,赶紧坐在那里晃着头摆着手,对寇准及众臣劝道:

“辽贼以怕愿息兵,正好退回养民生,无端挑逗风云起,百姓流离万般苦,一战得养数十载,劳民伤财不划算,及时息事国泰安,花点小钱理应当,只要疆土不失寸,什么条件都应下。”

寇准和众将看皇帝只想退兵不战,都在纷纷的赶过来劝皇帝,说现在我方局势特别明朗,占有绝对性的优势。

在这主战场上,以将敌人铁蹄挡在城外,无法进半步,两侧兵马以准备就绪,随时对敌形成包围态势,只要双方一开战。

敌人孤军深入,后无靠无援,正好可以将他们打的服服贴贴的,想要什么条件,对方就得答应什么条件。

而此刻要是同意敌人的要求,他们肯定会来一个狮子大张口,让我们赔尝敌人很多银两,布匹的,如此一来简直是太不划算了。

这次只要能将敌打服了,日后他们不仅再不敢前来挑事,双方边境也会百年内战无战事多好呀。

宋真宗不同意寇准他们的观点,坐在那里振振有词的对他们辨解道:

“双方交战不常态,谁能保准人家败,要是我方再失利,丢失疆土不划算,趁着现在敌退意,正好可以来谈判。”

寇准一听皇帝不相信宋朝大军,有胜算的把握,赶紧将整个战场的局势,耐心的一方面,一方面的给皇帝分析起来,让他万万不要退步。

宋真宗根本就听不进寇准这些大臣们的任何话,在他看来,目前和谈是好时机,要是人家急眼不谈了,错过去咋整,急的他赶紧说道:

“我的意思以明了,只要辽国愿议和,在不失半寸土地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答应他们的任何条件和请求,众位爱卿就不必多言了。”

众位大臣们看宋真宗一味的要求和谈,听不进他们的任何意见,在他看来,只要辽国愿意议和,在不失一寸土地的情况下,愿意答应辽国的所有条件。

看到宋真宗应下定决心,只要辽军退兵不战,便同意签下辽国的要求,面对皇帝的坚持众文武实在没法,只好听从皇帝的决定。

另外众大臣们心里也特别清楚着,如果非要坚持逼着皇帝和辽军打下去,真要是失利,不留神被辽军打败了,这责任谁担的起呢。

到时自己就是有一百个脑袋怕都不够砍的,现在既然皇帝愿意议和,那也只能同意,这样无论好于坏,每个人都不需要担责任。

再说了,此时宋朝经济方面,发展的势头特别好,真要是赔点小钱能了事,也是一件好事情,至少百姓能过得泰和一些,不需要动的戈。

自此心中胆怯的宋真宗赵桓,在不顾寇准及众人的反对下,只要辽国撤兵就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和辽国签定了《澶洲之盟》。

条件是每年宋国给辽国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作为了结,双方议和之后,战役从此停了下来。

即便这样,辽朝并没有摆脱由盛转哀的命运,在同时期,在内部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开始在慢慢的盛起。

他经过多年的苦战,统一了女真诸部,于1115年建国,国号金,从这之后,辽国开始上了末路。

1122年,渐渐强大的金国在凌厉的攻势之下,辽国的末代皇帝——天诈帝被吓的丢魂失胆,不敢留在辽国首都南京(今北京)。

匆匆忙忙的任命几人留守在辽南京后,便仓皇逃跑,使得辽朝南京一下子变成群龙无首,慌乱不堪的局面。

至此,辽国的这个时期开始走向了,渐渐的末落的时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