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启明之回到南宋》序章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房里其他几个小鬼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好久还没有反应过来:好么,这也太匪夷所思了。上学,读书,下学,一切正常,怎么小星羽(刘星羽的年纪最小)的一个问题,先生发那么大火,后院的工人(这个词是跟小星羽学的,他们几个私下里都这么叫)碰到小星羽提问不都是乐呵呵的吗?小星羽说了什么,我怎么根本听不懂。先生脸色怎么这么差,是和小星羽上次一样,病了吗?但是上次小星羽是淋了大雨才病的,先生刚刚不还好好的怎么就病了?咦,先生怎么什么也不说就走了?

过了好一会儿,刘云秀才结结巴巴的开口:“弟…弟弟,你笑得好古怪,就像…就像你讲的故事里那个列那狐溜进鸡窝里,正要伸出爪子偷鸡一样。”

杏儿在后面偷偷拉拉小姐,轻声地问:“小姐,你见过狐狸吗?”

“当然没有啦。不过看看他,和我想象中的小狐狸笑得一模一样。”云秀压低声音回答。

刘星羽耳朵尖,主仆二人的对话一字不拉的全听进耳朵里。刚刚发挥完本来心情正好,昂首挺胸的正在得意,听了这话不由一个踉跄,“姐你怎么能破坏我的良好形象呢,我这明明是胸有成竹的微笑好不好。”

就这样,来一个气走(其实是自形残秽,不敢误人子弟,落荒而逃)一个,一年里跑了八个先生,刘星羽的一些言论,还有泉州刘家出了个神童的传言,也随着这些“气走”的先生传了出去。后来刘源再想给儿子请个先生,竟然没人敢上门了。直到有一天,门前有人通报:来了个中年汉子,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孩,上门点名要教刘星羽读书。这个汉子就是陈平,带的小孩是他儿子,名叫陈惟中。

陈平本是江浙一带有名的大儒,其子陈惟中三岁识字,五岁解文,今年八岁,素有“江浙神童”之称。初次听到刘星羽神童的传说,还以为也是像他儿子一样的早慧儿童,心里并没在意。后来传说越来越向西,才知道这个所谓的“神童”居然是三岁以前痴痴呆呆,快六岁了还未发蒙,斗大的字未必识得一箩筐,却凭着奇怪的思辨“气走”了八个先生。陈平找来流传的“神童”言论一看,虽然传的走样了,但是其中的观点之新颖、论证之严密还是给了他一个惊喜,不禁想亲自去会一会这个神童。陈惟中虽然只有八岁,也是久负神童之名,颇有点自负。听得父亲要去,自然要相陪。好在陈家就他三口人,也没有太多的家业所累,收拾了一下,把家里托付给陈夫人,直奔泉州而来。

刘源虽然是商人,发迹之后装风雅充门面,也了解过一些有名望的文人,陈平的名声还是听说过的。现在人家主动上门来教自己儿子,自然求之不得,一面命人快快准备房间,亲自出门恭恭敬敬的把人迎进来。

过了三日,陈平先生正式开课。带了儿子到了书房一看,除了传说中的五个小鬼头,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原来却是刘星羽的大哥刘星辉。此子在读圣贤书上没什么天分,只会死记硬背,怎么也体会不出圣人之言中的“微言大义”,学一些实在的东西倒是灵得很,家里面的生意一学就懂。不过这时候刘源还盼着自家能出个走仕途的,这份家业也算有个依靠,所以为了大儿子的前程,也换了几个老师了。这次来了名师,弟弟又好与先生辩论,刘星辉想着旁听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启发。就向自己的先生告了假,跟父亲说了一声,也来听陈先生的课。

陈平先生特意又讲《三字经》。前面的先生,除了第一个古先生是随意挑了一本,其他的全都有意选的《三字经》。照例先诵读几遍,几个学生全停下来,等着真正的重头戏开演。

刘星羽绝对不是有意刁难先生,真的只是想和先生讨论一下而已。其实当时古先生若不走,第二天再上课就会发现,头天的那篇大论,小星羽已经记不得了。这么抽象的东西,一个五岁的孩童无论如何是理解不了的。小星羽当时也只是把脑子里翻出来的记忆照搬出来,自己也是糊里糊涂的,能记住的也就是那个最简单明了的结论。不过别人可不知道,还当他是神童。后来的几个先生,都是有点不信邪的,也有拿着他自己的言论和他辩论的。连着七八次都是这个论题,每次的论证深度有所不同,小星羽自己(不是单单依靠脑子里的记忆)对这个问题也隐约有了点看法,对于那个原本看似简单明了的结论,也觉得好像不是那么确定了。因此等声音一停,站起来提问:“先生,何为善,何为恶,到底有没有无条件的善恶之分。”

云秀等几人已经习惯了刘星羽等先生讲完,起来发表一篇大论,然后和先生一番论战,最后先生一别不回,今天见他只是简单的问了一句,却不知道这才是他现在真正的水平,还道他在考教先生,都等着看先生如何回答。

陈平略一沉吟,暗想此子果然不凡,要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自己还真没把握。他却不是那种不知强作知的徒有虚名之辈,竟是直陈这个问题自己很难说得清楚。

刘星羽又说:“那先生觉得‘人性是社会性阶级性的综合反映,单纯的讨论人性的善恶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可有道理?”

陈平稍作思索,暗暗称奇,这句话虽然直白,却是恰恰回答了刚才刘星羽的那个问题,而且仔细想来竟然颇有道理。说道:“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确实颇有道理。只是你说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大概是什么我明白,细想起来我还不太清楚。”

两人如此这般讨论了一会儿,不仅是刘星羽收益颇丰,一些原本只是被激发出来的记忆慢慢能够理解,陈平也觉得对自己的学问颇有裨益,很多模糊的东西清晰了起来。

这对师生讨论的不亦乐乎,可苦了边上的诸人。陈惟中有时还能明白一点,刚受二人的论述启发有所领悟,还没插上嘴,新的论述又来了,其他诸人直如听天书一般。云秀四人还是才发蒙的孩子,再怎么聪颖,没有星羽脑子里的奇怪记忆做底子,两人说的语言虽然直白,几个孩子一句一句都能明白,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根本就不懂。星辉对这些抽象的东西比较绝缘,若是慢慢解释也能明白,一下听的太多接受不了,索性抓住一句话慢慢思考,其他的只当是秋风过马耳。

至此,陈平留在刘府,与刘星羽名为师生,实则为友。刘星羽得此良师益友,很多记忆慢慢变成自己的思想。他很快明白现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格格不入,虽然有一些有思想的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思想,或许还有像陈平这样的,能够接受自己的思想,并帮着自己去实现,但是大多数人恐怕还是会把自己的思想当作异端邪说吧。而且根据脑子里的记忆,宋代还算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最少没有海禁和,南宋最后被蒙古所灭,其后中国进入了一段社会和文化大倒退的时期,甚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中国从现在站在世界的最前列,衰败到被世界远远抛在后面,受尽了屈辱。这段历史决不能重演!也不知道现在距离蒙古入侵还有多长时间,目前还是金宋并立,那就抓紧时间做点准备吧。于是,他找到机会鼓动父亲开发大琉球(现在还是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只有偶尔经过的商船稍作停靠)作为以后的发展基地。为了吸引流民,改名为桃源,取世外桃源之意。他又同时一面和工匠一起,通过改良和研究,推出许多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水利机械,并大力拓展市场,甚至在南洋设立居留点,大大增加了家族财富,自己也取得了一定的股份;一面收留贫苦的孤儿,甚至鼓动父亲带头开善堂收养孤儿,并教他们识文断字,传授技艺,从中还挑选一些优秀者作为陈平先生的入室弟子。对于星羽来说,现在人人平等已经是理所当然的道理,接纳这些人为自己的同门丝毫没有心理障碍,而且,他已经有了这样的印象:封建王权最终是会阻碍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在大陆封建势力很强大,那就从一个海外的局部开始吧,发展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生产力,创造出领先于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同时加强和大陆的交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星羽就不相信:有一种更好的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而且大家都能够学习这样的方式,还不能把中国的发展轨道诱惑过来。没想到,他还没有改变世界,世界要先改变他了:父亲要称王。</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