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活在人间》第九章校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泽捡个大的葡萄又摘了些,装到袋子里,常月接过来说:“好沉啊。。”“那是,也不看咱这是为谁送的。没办法,咱这人为人心太实诚,改不了啊。”

常月走到院子门口,转过身说:“我说还有件什么事呢——那个张琳说的你和她什么‘起高调’的,是怎么回事啊?”杨泽一脸沉思状,低沉着声音,缓缓的说:“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宇宙是一片的漆黑……”

“你就没个正经的啊!我走了。”

常月出了大门四顾无人,走到大路上的时候,回身看见杨泽还站在门口笑嘻嘻的看着自己,脸庞不禁一热,远远的说:“别老是吃方便面,那个对身体不好。”说完一笑,扭身就走了。

无情不似多情苦。无情的,就不会苦吗?

欢乐的时间总是很短,寂寞的时间总是过长。有的人一生都在追寻欢乐,却总是不快乐。而有的人就会守住寂寞、品读孤独。因为,这一生中,寂寞的日子,真的是比你所得到的欢乐的日子,要多一些。一个人独处,在寂静中感悟许多、咀嚼人生,看时光在眼前思索中流逝,这样你会从时间里得到很静谧的一种感受。忍受寂寞,在孤寂中发现独处的快乐,享受寂寞。日子久了,就会习惯。然后无论何时何地,你都会随时保持着面对寂寞时的那份冷静的心。

这就是杨泽。

杨泽真的中午只是煮了包方便面,将就着胡乱对付填饱肚子就罢了。父母不在家的时间,一个人觉得挺腻味的——费时费力做出的饭只有自己一个人吃,这不是浪费,这是没事找事。还真的是没劲。

午后的阳光有些慵懒。杨泽躺在沙发上,不知神归何处。茶几上的杯子里热气袅袅,渐渐逸失。屋里录音机中传出保罗西蒙与加芬克尔沙哑而又磁性的歌声浅吟低唱着。只有轻风,从门前光临,穿淌过屋子,经后窗离去。

王莽镇初级中学座落在王莽村的中央。和镇小学在一个大院子里。它的前身是王莽村的初中,是后来改制升级为镇级中学的。学校门前有条河,下雨的时候河水会上涨,到还有些涛拍岸惊的样子。河上面有一座石桥,夏夜的时候老是有人在桥上数星星间或喂蚊子。杨泽没有试过这些无聊或许是浪漫,也无从知道个中滋味,那些在桥上顿足的人肯定也有不屑与别人细说的感悟。校舍古色古香的,比杨泽的年纪要大的许多,以至于杨泽对于这些房屋总是怀着敬畏的心里——在进校园的时候总是拒绝走在屋檐下,而选择于校园中间空旷的白地上标新立异的昂首阔步,好叫自己有多一些遮挡别人眼球的机会。上课的时间也时不时琢磨着模样的看着屋顶发呆,杨泽知道自己是怕房顶的哪一片瓦忽然间寿终正寝就落下来魂归于土了,只是杨泽的这个小小的心思不被授课的老师所知晓,而且他的这个举动在数学课时就越发的明显了些,以至于每个教过他的数学老师都不同程度的认为杨泽是一个热爱动物学的异类——因为教室里的房顶,不断的有麻雀和燕子在上面筑巢。关于这一点杨泽不予理睬,也不会解释飞翔对人类的伟大意义。生活中人总是会被别人误解些什么的,而你不能时时刻刻为自己辩白。清者自清。事实上,杨泽的功课除了数学外,其它的各门成绩还是好的。而班上的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时都被麻雀或者燕子的排泄物从空中投掷所光顾过,而独独只有杨泽保持着清白傲人的记录。这就说明:鸟屎胜于雄辩。

镇小学部在前大院,每天早上能听见独具小学生特色一口气读完一篇课文统一声调的朗朗嚎叫般的读书声。也许有感如此,为了将小学初中区别开来,大院中间就轧了一面土墙,把等级就给分明了。墙的一侧开了一小圆门,初中部的同学和老师便每天从此“圆”中鱼惯穿行,好事的同窗学生谓之这一行为为“二进宫”,而这三个字一般是对不服管教再次被公安机关行政起来的高人而言的。不过仔细想想,倒也有些寓意。小学是第一次“进宫”,初中就是第二次,以此类推下去就可。同学们曾认真的对杨泽说过:你的这一生将也许不仅仅是二进宫,必定有三进宫、四进宫的机遇!而我们是没那个福缘的。言出烁金,说这些话的人当中真的有好多的人初中毕业后就回去修理王莽镇这小面积的地球了,没有了再次“进宫”的机会。

小学生们是不会向后院靠近一步的!他们觉得仅一墙之隔的学长有太多的变幻与莫测。但但只是音乐课便足以让他们心生敬畏---他们唱的是“花园里,篱笆下,正开着一朵小红花……”而年长不了几岁的大哥哥大姐姐却全班堂而皇之地大嚎特嚎“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无法理解的又岂止是他们,但是又无歌可唱,思想和生活一样的贫瘠的时候,能够被我们感知的、新颖的、有美的潜质存在的事物,都是我们追逐的对象。尽管这事物也许是存在着瑕疵的,但优点会被无穷尽的放大,缺点会被自动的忽略。校园的南面有一片阔地,当初是为小学初**享的操场了,但是很少共享——难以想象如狼似虎的大哥大姐们跑早操把小弟小妹们或追的无路可逃或冲的七零八落的景象,活脱脱的像是满山放羊一样,初中的学生散步走也比小学学生们快,于是初中部是-——从此俺们不早操,集体改在后院狭长的区域百十人一起做眼保建操。但此操场自诞生便注定了它命运的多姿多彩,学校的老师本就有几位为本村人氏,再后来大多数老师慢慢的在王莽镇安家落户了,这么一大片空地是多么优良的晒粮食的好去处啊!原本就有村民在操场里面晒粮的,日子久后遭到了大多数老师的反对,理由是操场不是晒麦场如此下去校将不校!利之所趋,挣之所在。经过长期不懈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和村委会交涉后得一结果---老师们此后晒粮少了竞争对手。

当然,老师们也不是没有一丝人情的,寒假除外,那个时候村民可以到操场来随便晒些物什,至于来不来是村民的事情,校方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新人难,新书更难,请大家收藏支持。多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