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武侠.历史》第十章 草长鹰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平失陷了。

第一名踏进高平城垣的晋兵没有看见一个燕军将士,不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

所有的燕军都战死在城上,没有一人后退半步。

贾活死在他们中间,身中数十箭,僵而不仆,手里还紧擎着一面血迹斑斑的大旗。

贾坚的坟边又添了一块新碑,一抔新土,两坟对处,纸灰未冷,朱序席地而坐,一个人喝着闷酒。

“大司马请将军快回城,有紧急军情商议!”

“燕人卑词重礼,求救于秦,秦已派邓羌、苟池率军两万,假道洛阳,进驻颖川;而且据闻慕容垂已受命总统诸军,以五万人出邺城,兼程而来。”

桓温叙说着军情,神色平静,语气却透出一丝焦虑。

郗超理了理虬髯:

“慕容垂能军,不可轻敌,我军虽胜,粮道不畅,转饷维艰,需趁其未至,急以重兵出谯、粱,取石门,通黄淮水道,另以偏师出河北,扰辽东,乱其方寸,可保无虞。”

桓温沉吟道:

“我已传檄袁真,尽锐攻石门,务求早克;至于河北,燕渤海太守段思前日通款,我当表授其幽州刺史,且命将军李述渡河助之,合兵以徇辽东。”

郗超又道:

“秦人名曰助燕,实觊觎我荆襄久矣,此国家要冲,不可轻忽,当有以备之。”

桓冲站起身来:

“我职任荆州,责无旁贷,自当回顾。”

桓温点点头:

“甚好,就烦幼子和朱序大人速回荆襄原任,毋令氐寇深入。”

饯别的人群已看不见踪影,泰山也渐渐地小了。

八月的原野阳光灿烂,但马上的朱序,十步九回头,脸色却说不出的阴沉。

“还在想贾活的事情?”

朱序看了桓冲一眼,长叹一声:

“唉,何止于此!当年大岘之败,几乎不免,寤寐以求,无非抱怨。如今彼来我去,竟不得睹其面颜,岂不教人扼腕!”

河北,渤海。

段思刚刚接到桓温遣史送来的幽州刺史印敕,高兴得连印都捧不稳了。

印虽然捧不稳,话却说得甚是稳当:

“请大司马放心,卑职即刻勒兵誓众,俟李将军到,即刻进取河北、辽东。”

他有这个把握:段氏是河北土著,统下带甲万余人,都是井水相邻的子弟兵,惟他段思马首是瞻。

此刻他大阅城南,祭旗誓众以毕,登上将台,正欲下令开操。

“禀太守、不、禀刺史,一小队骑卒正向操场驰来,我军阻拦不住,来人自称是晋将李述。”

段思一愣,见操场一角人马攒动,青旗飘漾,确是晋军旗号,随即哈哈大笑:

“李将军来得好快!不要阻拦,待我亲自迎接。”

“不必了!”

话到马到,一骑风一般卷到将台下,马上骑者微一纵身,已稳稳落在将台:

“台中有旨!”

段思又惊又喜:

“建康这么快降青麻于敝邑,卑职受宠若惊,感激涕零。”

来人冷冷一笑:

“呵呵,这旨可不是从江南来的。”

段思一愣,才待开口,来人脸色陡地一变:

“段思背主叛逆,奉旨诛死!”

段思一惊之下,伸手摸剑,方及剑柄,却觉眼前一花,全身已被漫天寒光裹住。

血溅五步,人头“啪”地掷下将台:

“我乃大燕天使尚书郎悉罗腾,尔等欲与反贼同死者,只管上前来!”

操场外,尘土高卷,战马嘶鸣,正不知多少人马。

万余段家兵将,哪里有一人敢动?

“这个段思,老子过河三十里,居然连个接应的使者也没派出,真是不解事!”

李述坐在马上一边北行,一边胡思乱想。旗角被风卷起,啪啪作响,放眼左右,尽是茫茫一片青纱帐,自己的五千人马,仿佛大海中的几朵小浪花。

不知怎地,他觉得越往北,心就越虚:

“传令下去,放慢脚步,小心哨探!”

“禀将军,幽州段刺史亲自领兵前来接应!”

李述如释重负,长长出了一口气:

“这家伙,可算来了。”

青纱帐分处,一簇旗号,倏忽而来。

远处草木耸动,群雀蜂起,正不知多少人马。

李述突然一凛:

“李述一介边将,如何有这许多人马!”

他冷汗涔涔而下,失声大喊:

“来人。。。。。。”

“嗖~~~”

话音未落,劲风起处,一杆标枪重重插进了他的前胸。

“杀呀!”

四面八方,黑旗弥天蔽地,晋兵身后,更燃起熊熊烈火。

“慕容垂!”

主将骤亡,失魂落魄的晋兵们望见旗号上“吴王”的字样,再无斗志,轰然作鸟兽散。

燕军欢呼着,呐喊着,一圈圈地兜剿追逐着,百里青纱,波澜起伏,血光旗影,闪烁不绝。

河堰上,慕容垂静静地听着各路回报,轻轻合上了眼睛:

虽然杀声依然不绝,但对他而言,这一仗已经打完了。

良久,他突然张开眼:

“那个刺杀李述的勇士无恙吧?”

一个虎背熊腰的健儿躬身施礼:

“卑职骑都尉染干律,蒙殿下动问,卑职平安。”

慕容垂上下打量着他,一字一句地说道:

“自此刻起,你就是虎贲中郎将了。”

杀声早已止了,百里青纱,千里晚霞。

慕容垂凝视南方,一脸严峻。

“兄长莫非在担忧河南?”慕容德在他身边坐下。

慕容垂点点头:

“石门扼水路咽喉,南兵势在必得,皇甫大人兵少援绝,日子恐怕不会好过啊!”

此刻,皇甫真单衣幅巾,正挺立在石门城壕边。

兵少境广,无险可守,强敌却已一天天近了。

他当机立断,弃守谯、梁二郡,收缩兵力,死守石门。

城单壕浅,素来儒雅的他竟赤足而出,肩上荷着铁镐:

“石门要津,断不可失,老夫虽衰,愿当先竭力以事锹镐,诸君力过于老夫者,望为国为身,不吝操劳!”

兵将们轰然呼应:

“大人放心,小的们一定把石门铸成金城汤池,南兵除非把我们都杀了,否则别想踏入石门半步!”

皇甫真嘴角浮出一丝微笑:

“诸君能如此,别说南兵,就是天兵天将,也休想跃过这道石门!”

已是秋上了。

往年此时,齐鲁大地上,金光闪闪的麦穗早已铺满了场院道路,光着脊梁的农夫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劳作,一边快乐地唱着小调,女人们则抱着壶浆蹲在田垄上,饶有兴味地看着孩童们在刚刚收获的田野里嬉戏、奔跑。

可如今,联营相对,鼓角相鸣,光秃秃的田野之上,弥漫着死寂一片。

已经两个月了,不攻不战,不进不退,双方都是这样。

“如今大军久屯,粮草维艰,陛下命我前来商请殿下早日出战。”

燕军帅帐里,邺都来的使者,武威王慕容筑正向慕容垂转达皇帝的致意。

慕容垂拉着慕容筑的手,走到帐外,指着南方连绵不绝的晋营:

“南军蓄势多年,倾国而来,桓温权高震主,位极人臣,寤寐思者,无非扬威于北而逞于司马家,如今寇氛以深,敌势已重,贸然与战,不卜必胜啊!”

慕容筑目不转睛地看着晋营,为难地叹了口气:

“唉,吴王不知,如今国库空虚,求粮于西秦,杯水车薪,缓不应急,我军多骑,非但人需米麦,战马所食,亦不为少,朝中公卿,已是章奏纷纷,叫苦不迭了呀!”

慕容垂双目炯炯:

“敌军万里北来,转饷更艰,南人初至,不惯麦食,病患必多,我断其南来水道,坚壁清野,令其野无所掠,其何能与我久持?归语天子并致意邺中公卿,与我一月期,保为诸君摧破此贼!”

慕容筑精神大振,拱手告辞:

“吴王一言九鼎,当不食言!在下等静候好音。”

“粮饷无以为继,军士常常喝粥,病倒相继,颇多嗟怨,主公,如此相持,于我。。。。。。”

晋营大帐中,郗超手捋虬髯,神态严峻。

桓温苦笑一声:

“你当我不知么?可敌军严整,无隙可乘,他们败不得,我更败不得啊!”

郗超默然,他当然知道桓温说的是什么意思:

“即使不能浪战,饷道也许通畅,方可久持。”

桓温点点头:

“我军粮秣,全赖水运,石门一点,全军性命之系,袁真攻围至今,全无进展,令人愤懑。”

“如今之计,须得增兵助其成功,要快,否则。。。。。。”

桓温略一沉吟:

“就让毛虎生带两万精锐去吧。”

“孩儿们快!再快些!”

卷旗卷甲,人马匆匆,毛虎生一面擦着汗,一面一叠声地催促着:兵贵神速,作为大将,他当然知道石门对全局意味着什么。

“禀将军,前面发现小枝燕军。”

毛虎生一凛,抬头望时,对面影影绰绰,十几面黑旗摇动,往来盘桓,约有二百余骑。

“敌将是谁?”

“兰台治书侍御史刘当、豫州刺史李邽。”

毛虎生撇了撇嘴:

“邓将军,你带五百骑去收拾他们,孩儿们,披甲准备!”

鲜卑铁骑,名不虚传,纵是偏师散队,也是战者自战,守者自守,劳者自劳,逸者自逸,邓遐人马虽众,却占不得半点便宜。

毛虎生焦虑起来:连这点小寇尚且难胜,如何取得石门?

“吹起来,海螺,全军出击!”

两万对二百,胜负没有半点悬念。

事实上没等两阵对圆,那些燕人就曳旗而奔,奔出一箭外,却又勒马回顾,或唱或笑,做出种种轻蔑的举动来。

“该死的鲜卑狗!”邓遐狠狠啐了一口,适才以多敌少不能取胜,让他感到很没面子:“不怕死的,跟老子追上去,拔了这些杂种的舌头!”

“不可。。。。。。”

毛虎生微觉不妥,却哪里拦挡得住?

望着左右纷纷向前,几无部伍,他无奈地一挥手:

“全军追击,别乱了行列!”

行列虽然乱了些,但两万晋军,都是久战精锐,包抄、追逐、分散、兜剿,倒也颇有章法,烟尘滚滚中,那一小撮燕骑渐渐被圈在了垓心。

“镗镗镗~~~~~”

四面八方,突然锣声大作。

“不好,快退!”

毛虎生失声大叫,可旌旗已远,队形已散,如何能再收拢得来?

如风,如火,黑旗卷处,原已七零八落的晋军登时被截成数段,首尾不能相顾。

“别慌,都跟着我的兜鍪走!”

邓遐摘下头盔,高高挑在矛尖,不顾蝗飞羽箭,一马当先,向西突去:与其退而死,不如进而亡。

晋人一阵欢呼,渐渐聚拢向东,燕人虽纵骑追赶,却终于被甩下了一截。

前面,已是一片树林。

“下马,进林子!”

邓遐率先跳下马,举着矛杆跑向树林:丛林利于步,不利于骑,对于擅打步战的南兵,要安全得多。

他一只脚刚刚踏入树林,忽听头顶上一声大喝:

“南贼休走!”

他错愕之下,甫一抬头,一道寒光,已及面门。

血光飞处,长矛坠地,矛尖上的兜鍪骨碌碌滚出多远。

“杀~~~~”

树林深处,卷起一片杀机。

伏兵,伏兵,又是伏兵。

冲出三道埋伏,被闻讯赶来接应的袁真哨马救出的毛虎生,到得石门大营,左右已不过三十余骑。

“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须设饵诱伏,父王真是神算!”

慕容令手挽邓遐首级,骑在马上,满脸说不出的兴奋。

慕容德凝视着西边:

“援敌摧破,桓温全军尚完实,我们带出三万人马,营中空虚,必须速回,石门之守,全赖皇甫大人了!”

石门。

敌军已攻了两个月。

一开始是白天攻,后来是夜袭,最后干脆日夜不停地攻打。

城里,皇甫真分军民为三班,轮番乘城,舍死相拒。

南人多奇巧,云梯、冲车、炮车、吕公车,花样叠出。

城上却只有一个字:守。

他们守住了,石门城垣,高不过丈四,晋军却始终不能踏入一步。

“禀大人,擂木,我们、我们。。。。。。”

一个用布包着一只伤眼的小校跑到皇甫真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着。

皇甫真袍服冠带地端坐着。背后是城楼,城下是敌兵,不时有羽箭飞上,钉在身后的木柱上,或是飞石掠过,砸得城楼屋顶砰砰作响,他却镇静自若,神色丝毫不变:

“擂木如何?用尽了?”

小校摇摇头,定了定神:

“擂木倒有,只是绳索损耗太快,不足牵系之用。”

皇甫真缓缓站起,拔剑在手,甩掉朝帽,扬手割下长发,掷在地上:

“此物可堪为索否?”

小校脸色激昂:

“全城军民男妇,。。。。。。够了,够了!”

皇甫真手扶垛口,纵声长啸:

“发不够还可断头,只是这石门,却一寸也不能让人!”

“早不从我言,如今战也晚了,唉!”

晋营大帐里,郗超顿足捶胸,叹息不已。

桓温脸色铁青,半晌方才开言:

“粮援俱绝,可以去矣,唉,攻亏。。。。。。。”

他脸上掠过一道黯然,但随即重又变得镇静、沉着:

“传令各军,退兵当如进兵,须得振作警醒,方可平安见江东父老!”

大营一角,王坦之闻得号令,不觉失笑:

“穷天下之力,尽十年蓄积,匆匆而北,匆匆而南,纵无恙,复何面目见江东父老邪!”

“南军自东燕出仓垣,兼程南下,旌旗首尾五十里。”

兰汗从河北催粮方返,闻得探报,精神一振:

“哈哈,南蛮子退了,该咱们穷追猛打,好好过过瘾了!”

左右众将窃窃私语,神色甚是古怪。

兰汗奇道:

“各位,愣着干什么,还不禀报吴王,赶紧出兵追赶?”

“这、这个。。。。。。”慕容宝吞吞吐吐地道:“父、父王有令,连日军务疲惫,闭门高卧,一应军务,容后再议,违令闯帐者,军法论处。”

兰汗又急又气,转脸朝向慕容令。慕容令神色焦躁,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

“走,闯进去,管他娘的!”

兰汗一声倡议,众将纷纷附和,一窝蜂奔向慕容垂寝帐。

寝帐毡帘低垂,门外,一员小将倚刀而立,却是慕容楷:

“各位请留步,在下奉吴王将令,持此金刀在此挡架,违令者先斩后奏。”

兰汗一跺脚:

“慕容德呢,这家伙跑哪儿去了?”

他知道,这样的情形,如果有一个人能闯入寝帐而不受惩处,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慕容德。

“范阳叔和宜都叔前日悄悄出帐,不知去向。”

慕容令无奈道。

高泰一直沉默不语,此刻忽然开口:

“各位勿焦勿躁,吴王岂是玩寇之人?”

众人纷纷点头不语,兰汗拖过一张胡床,一屁股坐在帐口:

“好,我就坐在这里等我这个好外甥出来。”

一天一夜,又一天一夜。

“南兵缓缓南行,不过四百余里,大军乏水,沿途凿井,以饮人马。”

“晋人疲弱已极,似乎。。。。。。”司徒左长史申胤自言自语地嘟囔着。兰汗望了一眼紧闭的帐帘,恶狠狠地咽了口吐沫。

他的周围,几十张焦虑的面庞。

天黑了又亮,亮了又黑。

“南兵兼程而行,已南出七百里外。。。。。。”

兰汗忽地站起来,一脚踢飞胡床:

“娘的,不能等了,谁跟我闯进去?”

“我!”“我!”“还有我!”

几十个人高声响应着,簇拥着兰汗涌向寝帐。

正此时,寝帐的帘子突然高高挑起。

慕容垂精神抖擞,全身披挂,缓缓走出寝帐。众将登时鸦雀无声,目不转睛地望着他。

“桓温老于兵事,初退惶恐,必然严设戒备,以精锐为殿,我军此时追逐,正好中计;如今我们有意缓追,他们自以为脱身,急于南归,必然昼夜兼程,放松戒备,将兵懈惰疲惫,渐无战意,此刻掩击,必获全功。”

众将你看我,我看你,无不面露喜色。黄门侍郎封孚疑道:

“虽如此,敌军已远,如何追赶得及?”

慕容垂笑而不言,慕容楷道:

“我骑敌步,逐之不难,且范阳王、宜都王等已率劲骑四千间道设伏于襄邑东涧,料晋军仓促难过此关。”

众人又是一阵欢呼,慕容垂摆摆手:

“还不是欢呼的时候,上马!襄邑才是我大燕扬威耀武的所在!”

襄邑。

饥渴疲惫,狂奔至此的晋军行至涧前,突然遇见了慕容德、慕容桓的伏兵,登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狼藉。

“退欲安之!你们难道要客死在他乡么!”

桓温镮甲横矟,声色俱厉。

溃过涧北的晋军一下止住了脚步,平安还乡,不正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心愿么?

“有死无生,有进无退,孩儿们,跟我上啊!”

大将孙元、徐展甩掉兜鍪,嗔目扬戟,双马并出,直冲涧南,晋兵齐声鼓噪,潮水般涌过去。

对岸燕军更番叠队,箭发如蝗,晋军人马纷纷倒在涧水中,倒在血泊里。

徐展一马当先,刚刚踏上涧南岸,却接连中了几箭,人马扑地倒了。

“向南,向南,不要停!”

徐展手指南方,声嘶力竭地喊叫着,直到千百名晋兵从他身后呐喊着冲过,直到他的全身一寸寸地完全僵硬。

燕人退了,虽然阵形不乱,但晋军毕竟已在涧南站住了脚跟。

桓温的脸上露出一丝倦意:

“过涧,快!”

大队人马争先恐后地跳入涧水,深一脚浅一脚拼命往南挣扎着。谁都知道,每向南一寸,就离家近了一寸,离死亡远了一寸。

“杀呀!”

晋军背后,马蹄如雷,征尘如雾,纷纷不知黑旗多少。

鲜卑铁骑,卷来如风,倏忽间,长矟短刀,已溅起漫天血光。

晋军虽众,阵形已散,且大半在泥水中趟行,举足尚且艰难,遑论拒战?

涧南的燕骑也返身夹攻上来,把惊惶失措的晋兵赶散,碾碎。

晋军败了,尸拥十余里,涧水为之不流。

“我们已经渡淮到了山阳境内,燕人铁骑,再也追逐不上了。”

桓温脸色煞白,半晌方问道:

“孙元何在?”

“孙将军殿后,行至谯郡,被秦兵掩袭,力战而死。”

桓温恨恨地骂道:

“这帮氐狗,也来趁火打劫!”

郗超帽子已不知去向,此刻一面挽着头发,一面靠近桓温:

“主公败归,朝廷生心者必有异动,当思有以善后啊!”

桓温沉吟半晌:

“子勿言,我已有计了。”

“桓温耻于丧败,归罪于袁真,袁真上书辩理不果,俱祸而据寿春抗命,已遣使来报聘,请求我军援应。”

慕容德笑道:

“取乱侮亡,正当其时,据寿春,窥两淮,进取江南,此千载一时也!”

慕容垂点头起身,正欲传令,忽听辕门外鼓乐齐鸣:

“邹虞幡!”

持邹虞幡的天使是乐安王慕容臧:

“奉天子命,吴王克捷,举国欣幸,如今大功告成,当与民休息,着即缴还大都督印绶,回朝受赏;敕勒、辽东,国之四维,不可不顾,着授范阳王都督敕勒诸军事,授宜都王和龙尹,即日赴任,实力镇守,以固国之藩篱。”

慕容垂双眉紧锁,尚未开言,慕容楷扬声问道:

“如今晋人奔败之余,一日五惊,袁真归附,仰望援应,朝中何以降此诏令,贻误军机?”

慕容臧脸一版:

“本藩只知奉诏命而已,一应军务,当另有旨!”

“兄功高如此,恐怕。。。。。。”送走慕容臧,慕容楷忧形于色:“当今之计,只能清君侧以安社稷,且谋自保,只需除去上庸、乐安两王,大事可定。”

慕容垂摇摇头:

“国家疮痍未复,而骨肉自相图害,只能是祸国殃民之举,我宁死也不忍为此。”

慕容楷压低了声音:

“兄长难得不记得先父临终所嘱?”

慕容垂面沉似水,久久地未出一言。

“慕容垂功名成于外,君臣疑于内,其能久乎?”

长安城的大殿上,苻坚劈手把战报掩在几上,对群臣笑道。

“姐姐他们怎么能这样!”

吴王府中,长安君不停地转着圈子,忿忿不平地说道:

“国家将亡,是郎君你挽狂澜于既倒,如今敌人遗尸未腐,他们居然罢了你的兵权,这也罢了,你所保举的有功将士,竟也毫无升赏,这、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慕容垂苦笑一声,没搭话。

长安君眉毛一瞬,正待再说,却听得府外鼓乐喧天:

“禀殿下,秦王遣使,奉赠殿下名马四匹,白骆驼十双。

慕容垂勃然变色,急冲出府门,却见驼马宛然,俱都披红结采。一名文臣满面春风,拱手而立:

“下官秦尚书郎粱弈,奉旨致意吴王殿下,些須薄礼,不腆冒昧,望乞笑纳。“

慕容垂正色道:

“臣下无境外之交,秦王厚礼,在下断不敢受。”

粱弈朗声道:

“下官奉旨致命于境外,送不送在于下官,受不受在于殿下,驼马在此,下官使命以毕,这就告辞。”

一行人倏忽而退,鼓乐悠扬,在坊巷间久久回荡。

“来人,带上这些驼马,即刻进宫!”

长安君见丈夫神色有异,浑不似平日从容镇定,不觉奇道:

“受人家几匹马、几匹骆驼的小礼物,有什么大不了的!”

慕容垂欲言又止:

“真是妇人之。。。。。。唉!”

他一跺脚,走了。

长安君呆呆站着,良久,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母亲,您怎么了?”

一双小手轻轻地扯着她的衣角:是慕容麟,她的儿子。

“你爹爹,你爹爹,他。。。。。。”

慕容麟目光闪烁:

“父王功高震主,宫里正在猜忌,如今境外送礼,不及宫中,先至吴邸,必然遭忌,父王如此紧张,是有道理的啊!”

长安君直瞪瞪地看着儿子,仿佛在看一个陌生人。片刻,她突然笑了:

“乖儿子,你这一说,娘算是明白了,娘一定要帮你爹爹一把,对,我这就进宫去,姐妹之间,有什么话不好说呢?”

“此驼马既是邻邦指明赠与吴王,陛下口谕,台中受之无名,理当由吴王自行携回才是。”

宫门外,乐安王当户而立,一脸的冰霜。

宫门后,几双浑浊的眼睛不转睛地盯着吴王怅然远去的背影。

“四海只知有吴王,不知有陛下,长此以往,将何以堪,须得。。。。。。”

慕容评佝偻着身子窥视着,尽量压低了声音。

“哼!”可足浑后的嗓门依旧是那样响亮:“这个慕容缺,哀家早就劝先帝除之,如今,哼,如今。。。。。。”

“吴王甫立大功,反、反状不著,无故图害,不免。。。。。。”

皇帝慕容玮怯生生地道。

慕容评急了:

“我的陛下啊,如果此人反状已著,你们母子还能安居在此宫里么?”

可足浑后攘袂昂首,正待开言,却听得有人禀报:

“禀太后,吴王妃长安君进宫朝见。”

可足浑后脸上泛出一丝无奈:

“我这个妹子,唉。。。。。。哀家先去了,此事以后再议吧!”

“吴王府外,天色渐渐地暗了。

慕容垂轻装简从,牵着马,低着头,闷闷不乐地围着王府慢慢走着。

“叔父所愁,莫非容身之策么?”

身后传来一声清亮的声音,回头望时,却是慕容楷和慕容令。

慕容垂长叹一声:

“唉,此事却瞒不过贤侄。天子年幼,太后、太傅每起猜心,我舍死立功,本欲保全家国,谁想到反倒倍生嫌隙,几乎连一身也难以相容了。”

慕容令轻笑道:

“父王一代英雄,何以如此气短!天子懦弱,太傅贪残,久居京师,难免不测,为父王计,不如逃往龙城,上表逊词奏闻,或者能感动九重,平安还京,纵其不然,也可以守肥如之险要,扫祖宗之庐墓,非但足以自保,且能为社稷藩篱,岂不胜于在人家眼皮底下担惊受怕,长吁短叹?”

慕容垂脸色霍然开朗,望向慕容楷:

“贤侄也如此想么?”

慕容楷点点头:

“此周公居东之策,可进可退,甚为允当,我与家弟早已商议妥当,愿随叔父同往。”

慕容垂长叹一声:

“我何尝没想过此策,只是不忍弃中原家邦,犹怀庙堂之念而已,如今时势逼人,也不得不走这一步了。”

夜,邺城北门。

慕容垂幅巾乘马,立于城外吊桥上。他的马前,十几只猎犬咻咻地叫着。

“这个时候,吴王如何还要出猎?”

“嗨,告诉你吧,夜间是猎狐的好时候,吴王弓马娴熟,此一去必定满载而归。”

城楼上,守更的将校窃窃私语着。

慕容令、慕容楷、慕容绍、兰汗兄弟,一匹匹马闪出城门,慕容宝领着几十从骑,簇拥着几辆毡车,车里坐着几家的女眷和幼童。

慕容垂抬起右手,正欲传令出发,却听得黑暗里,一个孩童的声音:

“父王难道要把母亲一个人留在皇宫里?”

慕容麟,他的小眼睛在夜暗中闪烁不定。

“王妃是太后的亲妹妹,应该不会。。。。。。”

兰汗对可足浑家的人素无好感,此时不耐烦地说道。

段妗挑开车帘:

“让姐姐一个人留下的确不太好,你看。。。。。。”

慕容垂沉吟地望着慕容麟,他的小脸在夜色中时阴时阳:

“你能告知你母亲,让她来邯郸与我们汇合么?”

慕容评很少这么晚在街上走的。

在宫里待了很久,太后仍没有出来,他只好悻悻然地告退。

金吾已禁,空旷的街上,惟有更声断断续续地响着。

街角,一个锦衣孩童低着脑袋,急匆匆地走近,慕容评一眼认出,这是慕容垂和长安君的儿子慕容麟。

“这崽子,这么晚了,怎么到处乱跑?”

他喝住马车,挑开了车帘。

“叔、叔公。。。。。。”

慕容麟仿佛吃了一惊。

“这小子,一定有什么事情。”慕容评暗道:

“小子,三更半夜不好好睡觉,乱跑什么啊!”

慕容麟面色阴晴不定,呆立良久,突然没头没脑地问:

“叔公,父母之亲,哪个更亲一些?”

慕容评愣了一愣:

“当然是母亲更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岂是父亲所能比拟的?”

慕容麟又不开口了,呆呆地望着车顶的流苏。

慕容评心念一动:

“何况,你母亲是太后的亲妹妹,非但有母子之情,而且还有君臣之义呢!”

慕容麟突然张大了眼睛:

“叔公,您、您带我进宫好么?”

“这个慕容缺,胆敢私逃辽东,简直是反了!”

宫里,可足浑后恶狠狠地把东西一件又一件砸在地上,忽然,她转脸看着俯伏在地的慕容麟:

“你这小子,很好,很好,说吧,要什么赏赐,我都给你。”

慕容麟叩了一个头:

“父王只顾带着段夫人远走高飞,却全不顾母亲的死活,小甥背父报讯,只为给母亲出口气, 太后随便赏点什么好了,只要是太后赏的,小甥都喜欢。”

可足浑后脸色顿和:

“这孩子倒也乖巧,这样吧,你本来就是吴王的嫡长子,以后,就让你继承你那个该死的老子的王爵吧!”

天街,队队精骑,匆匆穿过,为首的大将是西平公慕容强。

“这次去邯郸,是要捉拿吴王!”

“啊。。。。。。吴王国之栋梁,如何。。。。。。”

“唉,别说了,祸从口出。。。。。。吴王父子身经百战,我们此去生死还难知呢。。。。。。”

队列里,几个骑卒压低了声音交头接耳着。

“禁声!快!跟上!”

黑暗里,一条身影腾空而起,掠过几道屋脊,倏忽间消失得茫无踪迹。

“这个小子,怎么还不来!”

道旁,慕容令望着邺城方向,焦躁不安地用靴子踢着地上的灰土。

“来了,来了!”

一个从人惊喜地叫着,指着南来的道路。

一条黑影如风而近,却不似孩童的身躯。

正错愕间,来人已闪到慕容垂马前,扑通倒在地上:善走者悉罗腾。

“小、小王子出卖了殿下,追、追兵马上、马上。。。。。。”

他再也没有说完这句话。

“父、父王,怎么办?”

慕容宝怯生生地问道。虽然悉罗腾的话没说完,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慕容垂慢慢地下马,一弯腰,抱起了悉罗腾的尸体。

天已蒙蒙亮了,道路蜿蜒向北,依稀望去,一片树林,绵延三五里。

武强公催促士卒,正在前进,却见树林前一马独立,马上大将弯弓搭箭,引而不发,正是慕容令,在他身后,素服胡床,面色沉重,却不是慕容垂是谁?

武强公一凛,急忙勒住马,正待开言,慕容垂却先开口了:

“将军此来,是取功臣之首么?”

武强公汗如雨下:

“不、不敢,末将奉陛下旨意,敦、敦请吴王还都。”

慕容垂一字一句,字字如铁:

“先人庐墓,俱在龙城,我如今归祭祖宗,何罪之有!你等若要我首级,就来先帝墓前去罢!”

武强公偷眼看时,但见树林里影影绰绰,不知伏兵多少,又见慕容垂面色沉着,不怒自威,哪里还敢多言:

“吴王既不愿回,下官斗胆索件信物,也好复命。”

“嗖!”

寒光过处,一枝长箭,牢牢钉在武强公盔缨上,但听得慕容令朗声叫道:

“就以此箭,贻汝复命台中,羊尚有齿,勿逼我父子太甚!”

武强公面如死灰,再不多言,拨马而走,几千骑兵,刹那间走得干干净净。

慕容楷转出树林:

“如今龙城怕是去不成了,为今之计,只有西投秦国,以避祸容身了。”

慕容垂黯然点头:

“邺中料我北走必不肯回,当以重兵扼守北路诸塞,京畿反倒会疏于戒备,我等不妨出其不意,还向邺都,再择机变道入关罢。”

“啪!”

慕容麟捂着红肿的脸,哇地哭出声来:

“娘,您、您居然打我。。。。。。”

长安君又扬起手,却没有再落下,这,本是她第一次打自己的爱子:

“你好,你好,居然出卖自己的亲父亲,你、你。。。。。。”

慕容麟后退几步,口中喃喃不止:

“父王又不是只有您一个夫人,又不是只有我一个儿子,再说,我、我已经被太后封为吴王,我大燕,还是有个顶天立地的吴王千岁!”

长安君怒目圆睁:

“滚!我不想再见到你!”

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廊柱间,长安君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长安城,大殿。秦王正宴享燕国使臣粱琛。

“足下自东来,可知东朝名臣为谁?”

粱琛长身而起,从容道来:

“太傅上庸王,明德茂亲,光辅王室;车骑大将军吴王,雄略冠世,折冲御侮,其余文武,率皆称职,英才济济,野无遗贤。”

“哈哈哈~~~”苻坚忽然朗声长笑,案上杯盏,被震得不住晃动。

王猛笑道:

“大夫所言明德茂亲的那个上庸王刚刚逼走了雄略冠世的吴王,如今吴王奔走草莽,生死不知,大夫对此,不知有何感想?”

粱琛一震,良久,颓然坐下。

虽然举措依旧镇定不失礼仪,但自此直至终席,他再没有吐一言。

南山,草木苍苍。

这里是亡赵的显原陵,石氏香火已绝,方圆里许,惟有荆棘,再无人烟。

慕容垂倚石马而立,虽然满面倦容,神态却依旧威严:

“诸位,如今我逃亡之身,不容于家国,将远奔异域以自保,诸位或有家口在邺中,不欲与我同行者,现在便可自行散去。”

从人们歙歙索索了片刻,随即安静下来:

“我等誓死追随吴王!”

慕容楷长身而起:

“那好,大家盟誓罢!”

白马,赤血,众人以指蘸血,涂于口唇,个个都是一脸的肃穆。

慕容令望着远处邺城的城垣:

“父王,太傅疾贤妒能,人心不服,自您出奔,城中怨声大起,我们何不杀回邺城,清君侧以安社稷?儿愿率十骑为前驱!”

慕容垂凝望着儿子:

“胜者王侯,如今我们人单力薄,如此行事,能但得起这乱臣贼子的恶名么?”

慕容楷黯然摇头:

“叔父不作侥幸之望,原本是老成持重之举,不过如此大燕必亡,但愿叔父莫忘了对先父临终的承诺才是。”

“有人!有人!”

随着从骑们的惊呼声望去,黑旗飘飘,征尘滚滚,猎犬声声,足有千余人马,却不知是哪一家王公贵族出城围猎?

众人面面相觑,神色都一下子紧张起来:

逃,茫茫平野,遁去无门;战,众寡悬殊,万不能敌。

来骑们呼啸着散开,喧哗着,呼啸着。

慕容垂以下,个个握紧了刀柄,草木空气,仿佛都为之凝咽。

“扑簌簌~~~~”

来人所携的百头猎鹰突然惊起,展翅摇翎,长啸着四散飞去,在草上云下盘旋飞舞。

“鹰跑了,追啊!”

茫茫平野,草长鹰飞,人马渐渐地远了。

众人无不长出了一口气,慕容垂松开握刀的手,手心却早已被汗水浸透:

“事不宜迟,走!”

家园渐渐地远了。

勒马东顾,邺城如砥,漳水如带。

天高云淡,几只苍鹰无声地掠过。

慕容垂望着熟悉的城垣草木,两眼渐渐地湿润了。

良久,他陡然长啸一声,纵马而西,再不回头看上一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