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感悟旧事的笔记》第一节 踌躇满志却出未捷(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章阅读提示:每当回首往事时,常有“可怜千万山”的种种无奈;瞻望未来时,常有“毕竟东流去”的种种潇洒,总能穿过记忆的隧道,整理我们脑海里的往事留痕,拼凑记忆的碎片,钩起记忆对过去的无尽感怀。人生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发出绝望的哀叹。人生应当像瀑布,既要有高度又要有落差,才能澎湃出激情和力量。

第一节 踌躇满志却出师未捷(1)

回首青春总有故事。在世界万物中,人们所共有的只是青春。对成功者来说,回首青春是激励,光彩夺目的年华,沉淀在记忆深处;对失意者来说,回首青春是慰藉,痛苦哀伤的岁月,留存在心灵深处。当我们以不惑之年成熟和世俗的目光重新审视往事时,总是难忘唱响在青春岁月里的歌、发生在青春岁月里的事。

我的青春岁月充满激情、蓬乱和昂扬。回眸我走过的这段人生旅途,所留给我的启迪和感慨是,不管今天多么富有或明天多么辉煌,当岁月洗尽铅华、扯去面纱后,昨天总以它不可比拟的厚重和坚韧,堪与今天的现实或明天的召唤相媲美。每当回顾往事时,我总想起那些“可怜千万山”的种种无奈;每当瞻望未来时,我总显露那些“毕竟东流去”的种种潇洒。

哲学家曾经断言,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信仰和志向、品德和性格,都是其已有人生经历雕琢的结果。迈出大学校门后的较长时间里,我耳边始终回荡《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表达时代心声、抒发岁月感叹、记载真实历史久唱不衰的优秀歌曲。我切身感受当年中国正接受新的曙光照耀,亲身体验全国人民随着蓬勃旋转的地球,奋力建设繁荣发达和/民/主/文明国家的节奏,我流连大学生活、向往未来成就、感慨社会变化的心情跃然腾起,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我带着纯纯的青春稚嫩和幻想、懵懂和憧憬,以人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在新的工作岗位奉献青春和力量。可惜,事与愿违。当我跨入教师行列后,所经历的严酷事实,把我的青春梦想冲击得粉碎。

1982年3月,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我拿着学校发给的《江苏省大学毕业生工作派遣证》,在市有关部门办理好必要手续,便直接来到市财贸系统职工大学报到。学校李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并用带有成就感的语调对我说,学校是全市开办最早、面向财贸系统招生和分派结业生的职工专门学校,迄今为止已1年有余,1981年4月起改称现名。

李校长恳切地向我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希望我充分施展才能,以工作实绩为学校争光。我以年轻人喷薄的激情,对未来工作业绩的向往和追求、热情和冲动,当即向李校长表示,自己将勤奋努力、不畏困难,力争以运斤成风之力、庖丁解牛之谙,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竭力为学校赢得荣誉。

真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经过10多天的观察和思考,我对这所学校的办学等情况逐步有些了解。学校分中专和大专两个班进行教学,间或穿插为财贸系统内青壮年职工补习初高中课程和“过关”考试工作。

严格地说,学校只能称得上是以提高职工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基地。之所以冠名为职工大学,一是因当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全国在职职工受教育状况,为加快提高职工文化水平,在制定的《关于加强全国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国要大力提高职工文化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要抓紧办好各类职工大学,以尽快适应国家“四化”建设对人才的各种需求;二是因学校的主管部门,希望通过开办类似“/文/化/大/革/命”中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为主导,更好地落实/中/央《决定》精神,以期在全市超前取得最佳工作成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