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筑国》第九节 反盗版措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洛阳纸贵,风头无两,《列强战略》红透京城。

这份名声,不光因为书的内容,更因为书的发售与宣传推广方式。一番推动之下,发售成绩蔚为可观:非但普及本全部要靠预定排队才能买到,就是精装本也几乎上架一本售出一本,而原先以为定价高昂的那一千套礼品书,居然也有人络绎不绝地购买。坊间传来的消息异常清晰,年轻士子、翰林都在议论此书,不管赞同与否,谁不曾阅览谁仿佛就落后与同侪。较他们年长的座师、大员自然是不屑于自掉身价去买书,但送礼邀宠之人多的是——礼品书就是给此辈准备的,而且任谁也不会多说什么,价格是透明的嘛,九十九元而已

后续几天,不光是京师各大书局,便连天津、上海、广州、汉口、金陵、成都各地听到传闻后都打电报来,要求在当地发售。高平川兴奋异常,生意做到这份上当真是绝无仅有了,不过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说是外埠推广,其实也就局限于几个大城市,用赵衡的话说,交通还不发达,全国市场的网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更要紧的是,没搞过洋务,见过洋人,是不会对这本书产生共鸣的。这六个城市,已足以代表开风气之先的中国了。

不知不觉当中,数个光环笼罩在赵衡头上:

一个是西学大家——这是梁翰林给他按上的,凡看过书的人,不管服不服书中的观点,对这一点是不否定的,据说总理衙门某实权人物看完书后私下惋惜,“若早看到此书,知道洋鬼子之间也如此勾心斗角,甲午年还能一败涂地?”。

一个是商界奇才——这是高平川给他按上去的,凡是知道、听到、看到整个推广流程的,都不得不翘起大拇指说一声:“好谋划!”很多知名票号、商行误以为前后都是高平川的手笔,纷纷下帖子聘请他担当大掌柜,慌得他是连连摇头,只能拿赵衡顶缸。

一个是武学高手——这是郭广隆在武学界极力标榜的,当天凡是见识过赵衡枪法的,都对此深信不疑,至于赵衡的拳脚,虽然众人看不出路数,但胜在简单实用,稍加锻炼便大有所成,套用几个武学名家的话说,“单论拳脚,自然不能说是八卦掌、武当拳各宗师的对手,可武术要练多少年才能有这个成就?再者,再好的拳脚也敌不过子弹,你不看镖师都仰仗着洋枪了么?战场上,最简单的最好用——谁还给你一对一交手的空闲?”

连东交民巷都在交头接耳赵衡的名字了,原因无他,概因戊戌政变后,各国对清廷转向保守极为忧虑,生怕各国商业利益受到损失。《列强战略》一书既出,对政治风向极为敏感的各公使团立刻发现了其间蕴含的意义。

《宇林西报》便写道:……《列强战略》这本书最近在北京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不久前的那场运动,对后续的进展我们虽仍然持有谨慎的怀疑态度,但不可否认,这股风潮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书中主要观点和重要结论不无可商榷之处,但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观察家都必须承认,此书对各大国既往历史与政策评述是颇为翔实与客观的。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没有用传统中国式的隐喻与晦涩的典故,没有故作惊人之言,而是充满了西方式的直截了当,调子是温和而又理性的,立场也很客观、中立,更难得的是,没有因自己的政治诉求而故意歪曲或者捏造外国事件的迹象——这在以前经常被滥用。据悉,本书作者是在海外游学的中国人,在本书出版以前默默无闻,但现在他的名声足可以媲美中国最出名的政论家了。对此书价值进行评价目前可能为时过早,但可以这样说,在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后,中国终于有了一本对国际局势和历史演变了解较为全面的著作,建议每一位从事涉外事务(即中国人说的洋务)人都可以看看,而各国驻华使节,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关于中国对这个世界的重新认识……

放下报纸,赵衡才发现,高平川的眼神一直盯着他,那架势看得他心里多少有点发毛,他下意识地去摸摸脸,忽地又想到,回来时已洗过脸了,难道还能长出花来不成?

“文远兄原来真不是经商的?”

“不是!”赵衡老实回答。

“你这颗脑袋到底是咋长的,怎就一肚子弯弯绕绕呢?兄弟从学徒开始,到现今整整二十年,对商界可谓了如指掌,但现在看来,这点微末道行连给你提鞋都不配……我当真是活到狗身上了!”高平川站起身来,恨恨地一跺脚,语气听上去多少有些咬牙切齿。

“能者无所不能!文远兄生了一颗玲珑心么。”梁士诒乐呵呵地打着圆场,“若按你的意思,翰林院、总理衙门都该集体去投河了。看洋人怎么说的——在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后,中国终于有了一本对国际局势和历史演变了解较为全面的著作……合着我们以前写的书都是胡闹?”

为了《列强战略》刊印,他前前后后着实费了不少气力,但赵衡给的红包也极大,此时此刻,他怀中就揣着一张五千大洋的银票——抵得上他在国史馆三十年的俸禄,这个数字原先不要说见,连做梦都没有梦见过,现在居然已扎扎实实地躺在他怀里了,让他如何不是感慨万分?

当然,赵衡赚得更多,梁士诒算得清清楚楚,两万册书基本一扫而空,前后成本花了一万多大洋,礼品书卖了十万元,精装本卖了两万元,普及本卖了一万六千元,扣除成本和自己的收益,纯收入接近十二万元,更不必说各地要书的电报仍然如同雪片一样飞来,白花花晃动的可都是银子啊!虽然还要再丰润给高平川、郭广隆及各色人等一些,但可想而知极为有限。哪怕赵衡慷慨,别人也不好意思多拿——高平川严格意义上还欠着赵衡两万五千两呢。

但赵衡考虑的事情和他们不一样,他忽地问道:“市面上可有盗版?”

“兄弟可是说翻印?”

“很少见,反正各定点书店是见不着的。其他走街串巷的小贩处为兄见过几次,纸质拙劣、文字差错极多,我们事先都广为告知了,应该没什么人买。”

“我不是担心京城,我是担心外埠。我怕各地见销售如此红火,起了觊觎之心。”赵衡对盗版一节尤为上心,在后世任何畅销书都逃不过这个命运。要知道现在可没有什么版权意识,翻印也属正常行为,戊戌变法中倒是有过提倡保护版权的谕令,但既然一律废止变法措施,自然也不在保护其列,盗了也是白盗。

“这个?”高平川无语,外地有人来买就很不错了,至于翻印不翻印,他还真顾不上,难不成满世界去抓?那可真成了笑话,钱不是这么赚的。

赵衡站起身来,在原地踱了两圈,忽地笑道:“有了。”

“什么有了?”

“对付翻印的法子。燕荪兄,这本书还有最后一点油水,到时候可以搜刮一下。”赵衡乐呵呵地说道,“最近几天我又有新的感悟,打算调整些许内容架构,增补了一些文字,将字数增加到40万之数,可以出上中下三册的新版本,发给外埠便可用新版本发。这样,哪怕有人先买了第一批书回去翻印,等他弄好刊印之后,自然会有人发现翻印本与正版本出入较大,没人会贪图便宜而读一本不完整的书……”

“妙哉!釜底抽薪。”梁士诒立刻理解了,“就是京城,买过第一版的,也会考虑买第二版,最起码多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嘛……”

“若是翻印新版本呢?”高平川追问道。

“第一次翻印的人已经元气大伤了,后来者必然缩手缩脚,再者,前后卖了几万本书,市场差不多要饱和了,让他们翻吧,掀不起什么波浪来……”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