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1614》第一章 新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明万历神宗四十二年,公元一六一四年。

明朝九边之一宁夏镇宁夏中卫西。

此处是宁夏中卫卫所向西几十里的一处坞堡。正午虽已过去几个时辰,落日的余辉已在西边显现,但空气中炎热气息却充溢堡内各处。坞堡依山而成,扼险而建。山中几株古树上知了还在叫个不停,好像有无尽力气。

“嘿,这身体是越来越健壮了,看来已后可以增加运动量。”一个大约二十岁左右穿着粗布夏衣少年边走在街道上边自语道。刚刚围着坞堡周围跑了两个时辰,少年满头大汗,身上全湿透了,散发着阵阵热汽。少年走到一处低矮的房屋前,走进院子,拿起瓢向水缸内舀一瓢清水,从头顶浇下,一阵清凉感觉充满全身。一连舀了几瓢水后,少年身上躁热一扫而空,又打了几套祖传拳法,虎虎生风。打完拳后,少年看着西边太阳已下山,新的一天又快开始了。

生存在『乱』世,强健的体魄是必须的。每天早晨、傍晚跑步两个时辰;晚上两百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每天举五十斤石磨三百下,风雨无阻。少年『性』武名安,本来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三年,回到家乡小城,找一个还过得去的工作,虽然只有三千多块,好在小城消费水平低。过着月光族的日子,平平淡淡的,武安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一天,三年没见的宿舍好友出差来看自己,两人在酒店乘兴喝了不少酒,武安只记得两人喝醉了。醒来后,武安发现附身在一个同名同『性』的一个少年身上。

这个名叫“武安”的少年,今年只有十九岁,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姐姐早嫁,哥哥在少年十岁时病死了,而爹爹也在三年前的一次蒙古人打“秋谷”中被杀死,只剩下母亲马氏和少年相依为命。

想到这里,武安一阵唏嘘。回到屋里,母亲马氏和往常一样正在织布。听到脚步声,马氏看到是自己唯一儿子马上高兴道“三儿,你回来了,娘早热好了饭。”说着,回灶房拿着两个碗,里面盛着几个杂粮馍和咸菜,然后又端着一盆野菜汤和两个空碗,盛满菜汤。

吃着杂粮馍和咸菜,喝着野菜汤,看着简陋的屋子,武安终于明白“一夜回到解放前”是什么状况。这些都是纯天然食品,放在现代,就是到喜马拉雅山也吃不到,但现在吃着却味同嚼蜡。武安抬头,忽然看到马氏正温和看着自己,望着这个时代自己的母亲,一种难以言语的滋味涌上心头。

“娘,你也吃啊。”说着武安拿着一个馍递到马氏手里。马氏马上喜笑颜开,就着咸菜大口吃起来,好象是什么山珍海味似的。军户家没有“食不语,寝不言”的规矩,武安低声和马氏说着家常。对于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孝顺,虽然最近儿子有点不一样,别人也许感觉不道,作为最亲近的人,马氏还是认为这是自己儿子长大缘故。

来到这个陌生世界已经三个月了,每次面对马氏,武安都有复杂莫明的感觉。虽然自己灵魂和她没有关系,但马氏看自己眼神就像前世亲生母亲一样,也不知道前世母亲现在怎么样了,幸亏还有姐姐和小外甥,母亲想自己时也可以聊以自慰吧。以后就把马氏当自己的亲人,就让以前随风而逝吧。但是真的可以吗?

“三儿啊,来年你就二十了,赶明娘去找婆子,替你找一个好女郎。”马氏看着越发英武健壮的儿子突然道。马氏口中的李婆子是一个寡『妇』,丈夫死在了蒙古人弓箭下。武宁堡地势偏远,又临近蒙古部落,没有好人家女儿愿意来这里。而没有改嫁的李婆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武宁堡周围很有名气。

武安正在喝汤,闻言一口汤差点喷出来。虽说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让武安和一个素昧蒙面的女人过一辈子,想想都让人恶寒。一想到洞房花烛之夜时,揭开红盖头,就像买**彩。是美人,赌嬴了;反之,你有冤向谁说去?什么?以貌取人,圣人还以『色』区人呢,何况武安凡人一个,只是想找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这要求不高吧?

“娘,儿现在还小,还没成业呢,以后再说吧”武安一脸苦笑回道。

“我儿不小了,要不你为你爹守孝三年,孙子都会跑了,”马氏道,“放心好了,我儿好说也是一小旗,长的又英武,有气力,一定能找一个好生养之人,好为武家传宗接代。”

听着马氏絮絮叨叨说着堡内各家女郎长短处,武安只有轻声应着。吃完饭后,和马氏聊了一会,武安回到自己屋子,马氏还要织布.

武安的屋子是火炕,火炕冬暖夏凉,老人居住有很多好处。现在北方农村还保留着。炕上有两床被子,墙壁上有一层动物『毛』皮装饰其上,左面『毛』皮上有一把三石弓和十几枝铁箭,右面墙壁上还有一把腰刀和皮甲。这些都是自己的便宜老爹留下的。武安的爹生前是武宁堡一个小旗,死后,武安世袭了小旗的官位。

自从明太祖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实行卫所军户制度,卫所军卒从为明朝抵御外敌主要力量。明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卫所制度松弛,文官武将大量兼并土地,军户大量逃亡。如《荆山外集》所载,唐顺之在复勘蓟镇边务之后,向皇帝奏疏言:从黄花镇起至居庸关,尽镇边城而止,凡为区者三,查得原额兵共二万三千二十五名,逃亡一万零一百九十五名”。从此可看出卫所败坏之重。许多卫所军户连吃饭都成问题,造反闹饷时有有发生。尤其是大明九边军户,不仅面对北方蒙古、女贞等少数民族入侵劫掠、杀戮;同时边境环境恶化,小冰河时代到来,生存环境恶化,大明重要北方长城保护力严重下降。

武安是世袭军户,地位低下,明太祖规定,军户不能参加科举,不能从事手工业、商业等活动。只能以杀虏为军功升职。武安不能参加科举,虽然”土木堡”之变后,文官地位明显高于武将。但以后,随着女真的崛起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武将地位尤其是在地方手握重兵,如明末左良玉手握军权,连圣旨都可以不尊,崇祯皇帝也无可奈何.

所以,武安只有这一条路可走:立军功。而且军户实行屯田制,自己自足,虽然要向朝廷交纳各种税收,但没有定制,卫所军官有很大自主『性』。卫所军官自主屯田屯兵,既有兵又有粮,在『乱』世可以更好生存下去。比如武安所在武宁堡,属宁夏中卫,驻守有百户一名,应有兵卒112名,分有两个总旗和十个小旗。还有五十多户世袭军户家属,武安家就是这一种。在堡外还有上千亩军户开垦的田地,武宁堡在宁夏平原附近,所以这些都是良田。但这些良田大都在百户张泉和总旗韩猛、王友手中,普通军户田地很少。武安是小旗,家中只有六十多亩,由于每年鞑子入侵,加之农作物产量低,收成有限。武宁到是想以后引进土豆、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但是现在没有优良种苗。后世到康熙、乾隆时,优质种苗的出现,土豆、马铃薯适应中国环境,产量大幅上升,才出现猪尾巴宣扬的“康乾盛世”。

每年蒙古人越过长城打“草谷”,自己好在看过几本历史小说,知道未来几次蒙古人入侵时间,这就是自己的优势。武安可以利用这些先知先觉为自己赢的建功立业的基础。

现在离努尔哈赤建立猪辫国还有两年,离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还有五年。虽然历史上对这场后金崛起之战众说纷纭,历史书上也说由于领兵之人好大喜功,被各个击破。但萨尔浒之战明廷集中了辽东所有精兵猛将,这些军队很多参加了在朝鲜对日本的战争,打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同时戍边多年,与辽东各族征战多年,当时军队战力绝对不低于刚刚还没统一的女贞。还有西面有叶赫女贞、科尔沁蒙古,东面有朝鲜,三面夹攻,几十万大军被几万大军打败?

想到可以看到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经过,甚至可以参加进来,一阵豪气从心里传变全身。“我一定会成为人上人,林丹汗、努尔哈赤、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我武安来了。”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浩瀚神秘的星空,月光照在身上,武安好象全身都充满力量,有一种“双拳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

第二天,武安起的很早,因为今天轮到自己小旗去堡外戍守。打了一套拳吃过早饭,和马氏告别后,在她关怀的目光中走出家门。武安穿着皮甲,背着弓箭,腰间别着长刀,英武非常。

;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