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时代征服者》第四十一章 广播电台、汽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广播电台、汽车

------------

收音机这种东西曾经一段时间非常流行,收音机,由机械器件、电子器件、磁铁等构造而成,用电能将电波信号转换并能收听广播电台发射音频信号的一种机器。 又名无线电、广播等。现在收音机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不过他在电视机没有出现以前绝对是信息传播地重要媒介,1854年10月1日,天山北麓的广播塔竖立起来,塔高550米,该塔塔体是以边长为6米的等边三角形截面的钢格架搭建而成,其塔尖部分则由一系列直径200毫米的钢管构建。管壁厚度依据高度不等,从8毫米至34毫米不等。组成此塔的钢格架一共有76层,每层高约7.3米,塔身周围有5列直径为80毫米的斜拉索保持塔体稳定,每列拉索沿隔4层布置一根,每根拉索都固定在地面上独自的锚块上,这种间隔布列拉索的方式是为了防止静电的积累。在发射站的周围,竖立了许多安装了航空警示灯的小塔,提示飞艇及以后的飞机远离固定塔体的拉索。塔的拉索与绝缘层的总重约计80吨。在塔的内部设有一部升降机和安全爬梯,用以检修塔内包括航空警告等在内的诸多设备。这部升降机的最高运行速度0.5米秒,从塔的底部上到升顶部要20分钟左右。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筑物。

在塔的下半部,有一预先固定于绝缘层的垂直钢管。其底部接地,顶部直接与塔体结构的半腰高部接触,与塔体下半部形成半个回路。可在不使发射信号流向地面的同时,释放塔体的积累静电。如果没有此设备的话,塔体则被完全绝缘,即使不在雷暴天气里塔体的静电都将会积累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发生损坏。

发射机房与广播塔之间由一条架空射频信号传送线连接,发射机房容积为1

000立方米,距塔约600米。机房内配有两部1000千瓦的发射器。为提供稳定而准确的信号来源,发射器采用了原子钟来产生广播频率,在其信号覆及范围都可以将其作为标准频率。该基站占地80公顷,整个发射站的电力消耗高达约6000千瓦。覆盖半径达6000KM有余,第一期只有时事新闻、音乐、历史评书、政策传达、法律讲解几个节目,3日正式开始发射信号,而在伊犁城东的广播大厦三十层60米高,占地1公顷。可以说整个亚洲都可以收到它发出的信号,接着电器厂生产的半导体收音机开始在市面上销售,价格不贵只要5元,整个新疆的人对这个小小的黑匣子非常喜爱,大部人都买了一台放在家里,插上电源打开开关,里面传出一个女人温柔地、非常好听地声音,“听众朋友你们好,今天是中华广播电台开播的日子,我是播音员杨玉清,欢迎听众朋友收听我们的节目,下面请听我们电台的节目安排……”听着非常舒服,给人一种享受。

祁枫为了准备这个事,从新疆找了近百位读过书的年轻女子和数十说书的先生,女子让她们做播音员,杨玉清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她不仅人长得美,声音让人听了也觉得非常悦耳,她是一个私塾先生的女儿,跟随父亲两人从河南来到这里,两个没有要土地,而是租了一处房子教起了孩子启蒙,不过西北的学校非常多,他们也没有多少学生可以教,这不,祁枫招收播音员,杨玉清瞒着父亲参加了考试,被祁枫选中,让她做了广播电台的台长,管理电台的一切运作。而杨父知道之后虽然不喜欢女儿出去抛头露面,不过此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这是祁枫亲自任命的,他还能找祁枫理论去呀,就这样杨玉清开始了她的电台台长生涯,她自己也喜欢这个职业,特别是听到祁枫唱得那几道歌,一下子就让这个刚刚十六岁的女孩迷上了,每天晚上都要听几遍才去睡。电台全天二十四小时播音,在夜里只放录制好的歌曲和评书。这已经让以前很少有娱乐活动的人们满意极了。

草原上的电力输送工程已经展开,现在输电线路已经架设到乌里雅苏台了,很快就要向整个草原送电,而库页岛、海参崴这两地各有一处水电站,向这里的居民提供足够的电力,广播电台的新闻、音乐和评书最受欢迎,老百姓识字的不多,如果你办了一份报纸,那就就等着亏本吧,没有人能看懂你写的是什么,不过收音机不同,无论你认不认识字,只要不是聋人都可以听懂,还加了蒙古语的节目时段,《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说岳全传》、《包青天》、《白眉大侠》等评书开始在乡间流传,而爱国励志的歌曲《精忠报国》、《男儿当自强》、《万里长城永不倒》、《站起来》……也在年轻人的口中传唱,这些歌曲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而具有民族特色地小调让人们了解其他民族地音乐,别有一番域外风情。不知不觉间每天听收音机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了解一点外面发生的大事,而在东北与俄国人发生的冲突再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些老毛子,被我们打败了一次还不死心,跑到东北去挑事去了,等我们将军的大军一到还不被打得屁股尿流,你们说是不是?”在伊犁一家茶楼里,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大声说道,引起了旁边喝茶的人的兴趣,几个人开始讨论起来。

“那是,我们西北的军队那叫一个厉害,都是这个。”说着竖起了大拇指,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大爷也不甘落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家知道他姓何,经常来这里喝茶。

“我可是听说俄国老毛子从我大清立国就对东北蚕食,康熙爷在的时候打得他们退了出去,和咱们达成协议说以后再也不来了,不过现在又回来了,这些夷人真是不讲诚信,说了又反悔,让人气愤。”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说着,看样子读过不少书,知道的还不少,他姓唐,叫唐敬。

“就是,这些夷人哪个能信呀,照俺看就应该狠狠地揍他们一顿,咱大清有多少人,每个人吐口口水就把他们国家给淹了,这样以后就老实了。”想来是一个当时的愤青,年轻三十岁,面相倒是老实巴交的样子,没有想到心里却是如此狠。

“说得不错,我听收音机上说东北地区可是有不少好东西呢,到时候大家谁有钱了可以到那里置块地,每年收获地粮食都不少呢。”一个有些市侩地人说道。

“吴老三,我也听了,东北地区有黄金,而且上面说在海的那一边有一个黄金岛,上面全是黄金,不过就是那里冬天特别冷,一年到头都是冰天雪地的,一般人哪里受得了呀。”一个四十岁汉子周大海摇着头说,穿着一件棉衣,看来他自己是不打算去了。

“富贵险中求,如果那里变成了大清的国土,我就打算去淘金,如果发了以后就不用再辛辛苦苦工作了,说起来现在我们这里的工作时间有些长了,我都没有时间回家吃饭了。”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刘行远说道。

“那你怎么不去写个意见书投到官府的意见箱里去呀,看看上面是怎么想的。”周大海问道。

“将军对咱们这么好,给了咱们一份工作,咱们怎么好意思提意见呀。看看现在咱们的生活,安稳、谁能想到自己今生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呀。”刘行远笑着说,虽然工作累,但是他不想让给了他们工作的伊犁将军祁枫难做。

“这就是大哥你的不对了,官府说有意见就要提,这样可以给官府改善的机会,如果大家都不提,以后出了事彼办?”唐敬说着。

“那行,明天我就写一个意见递过去,看看上面怎么说。”刘行远想想确实在理,他想不到他的一封意见书促使祁枫提前颁布了《劳动法规》,进一步保障工人的正当权益,让他们有合理的休息时间,并规定了最低工作标准和安全保护规定,随后又公布了西北地区工人工资每年在原来工资的基础上涨幅15,一直持续十年,十年以后再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决定是否继续涨。而这个法规也进一步刺激了外省向祁枫控制区域移民的数量,祁枫再次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铁路、房屋、军事工程……

11月10日,迪化汽车厂第一辆现代意义上的小汽车问世,模样如德国宝马早期的汽车样式相似,采用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发动机由陶瓷制成,质量轻省去了冷却,每小时60KM(公路)30KM(一般路面),乘员四人,自动点火,其他装置与后世并无太大区别,祁枫向汽车厂下了一千辆的订单,主要配给新疆的官员使用,接着要求进行改进,生产一种越野车配置到军队上,而载重卡车也开始生产,以军用卡车生产最多,达成辆,该卡车要求载重15吨,可以载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以后新疆的部队就要迈向机械化了。

就在整个新疆谈论这些事的时候,新年来临了,世界又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