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科大全书》周易阴阳辩证——无所不包的智慧源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待人生的态度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其他方面均可划分为相互对应的两大类。古人把宇宙天地间一切事物划分为阴阳两部分。

凡是积极的事物都属阳,因此阳代表积极、进攻、天、日、昼、刚、健、男、君、夫、大、多、上、进、动、正、天使、博爱等。

凡是消极的事物都属阴,因此阴代表消极、防御、地、月、夜、柔、顺、女、臣、妻、小、少、下、退、靜、负、魔鬼、自私等。

《周易》又称《易经》,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即六十四卦,包括卦象、卦辞和爻辞;“易传”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诠释,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传。六十四卦是由八个基本符号(图形)——八卦构建起来的,而八卦又是由代表阴(--)和代表阳(—)的两种符号组成。

由此可见,《周易》是集中华上古阴阳文化之大成者,它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由阴阳两爻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中。因此,只有懂得了阴阳之概念,才能了解《周易》的思想基础;只有参悟了阴阳之道理,才能剖析《周易》的思维模式。

自然界万物,其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这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其用,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双方的此消彼长,决定着事物的变化方向。

《易经》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有机统一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在此之前,易经仅有六十四卦的符号,充其量只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图案集,有了文字说明,则使之成为一部可以为世人应用的哲学著作。应该说,易经有了卦爻辞,无论是占卜者,还是诸子百家都把它作为一部经世致用的典籍。

易经应用,宇宙万物在我心中的思想境界

追问式的思维是研究《易经》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这当中的是非姑且勿论,但中国人缺乏认识世界的本领吗?绝不!因为从《易经》追问式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先贤对未知世界的努力探索。因此,缺乏追问的精神,就无法理解《易经》的研究对象。不理解《易经》的研究对象,就无法理解《易经》的架构。不理解《易经》的架构,就无法理解《易经》的本质。

《易经》中最主要的几个概念,都是人们自然追问、追问自然的产物,而卦图则是追问的继续,并且是概念的模型化的过程及其结果。

追问,是研究《易经》的基础。

宇宙万物在我心中的思想境界是研究《易经》的前提英国著名教授、《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在其办公书桌边的一个小乐谱架的谱台上,写着一句我在宇宙中心。尽管他是残疾人,但他的这种思想境界,造就了他惊人的成就。

《易经》号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易经》如此气势磅礴,当需博大的胸怀才能与之相称。易学的主要精华在其书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文字不外是人们对《易经》的认识和解说。因此,掌握易、太极、无极、道几个概念和特征,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卦序五图之来源和演变,分清五图之间的异同,理顺五图的相互关系;洞悉五图的本质是首要的任务。以此为基础,搭起易学之架构,建立易学之体系。要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易学以智慧之学著称于世,可是如果没有宇宙万物在我心中的境界,又何以言易?

抓住特点是研究《易经》的关键《易经》的特点很多,其中有一条,常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它把哲学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

《易经》的神圣性、抽象性和神秘性,决定了《易经》在伟大与玄虚、深奥与流俗、神圣与市井、正统与怪诞之间徘徊,生存王先胜:《当代中国易学研究反思录》,《易经》就是在抽象与科学之间,获得生存空间。《易经》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与众不同。只有同时用哲学和科学的方法,才能抓住《易经》的本质。所谓科学的方法,指的是当时条件下,人们从自然现象中可能认识的关于自然的知识,以及根据这些知识,加上巧妙的构思,可以合理推导出来的结果。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之现象都可以用,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物质进行解释。这是人类目前已知的认识客观自然最有效的、最普遍的认知方法。《易经》的哲学性体现于此,《易经》的科学性体现于此,《易经》的智慧性体现于此,《易经》的神圣性体现于此,《易经》的神奇性也本于此。《易经》毫无神秘可言,它只不过是物质运动的象数符号化的程式罢了。

相对性的观念是研究《易经》的必要条件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这一点永远是思考问题的准则。相对性的原则,在易学研究中同样适用,而且还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太极一词,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无道、器之分,亦无形而上、形而下之别,它不过是易的过程当中,一种特殊的状态。后人非要将它无限拔高,上升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不可;或者非要把它看做是某一特定物。绝对化、片面性理解太极,至少是《易经》迟迟未能被充分认识的重要原因之一。《易经》是运动之经,一切皆为动态之下的相对静止。缺少相对性无以研易。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