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碧爷爷故事集》《碧爷爷故事集》第三卷62、钢铁大军一亿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戴河会议后,由于高压督战,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越来越汹涌澎湃.农民中的好劳力放下了秋收,全部转入了钢铁战场;工人、干部、职员、教师、学生、医生……,各行各业,都参加了大炼钢铁。7月底,全国参加钢铁战斗的约几十万人;8月底增至几百万;9月上旬增至2ooo万,月底猛增到5ooo万人;1o月底6ooo万人;11月则猛增到9ooo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这么多人搞钢铁,主要是土法上马搞小高炉和土高炉。这些炉子大的不过十几米高,小的容积不到1立方米。不但砖瓦窑、磁窑改成了“小土炉”,就连过去日本、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碉堡、炮楼,也改成了“小土炉”。不但工厂、公社,而且部队、学校、医院甚至省部委大院也建了“小土炉”,中南海、宋庆龄副主席的院子,都建了“小土炉”。到1o月底统计,全国小高炉和“小土炉”已经达到了几百万座。

炼铁需要矿石。全国有上千万人进山找矿。没有矿石,就到各家各户搜寻铁器,铁锅、铁铲、火盆、炉具、铁钉、门拉手……,凡是钢铁制品,甚至铁制农具,都被投入炉里,放“钢铁卫星”,向党委报喜;炼铁需要煤炭。于是成百万的农民上山挖煤,开了1o多万个小煤矿。煤炭不够用,就砍伐树木、拆旧房屋,用木材顶煤用。宅旁院内的树木和大片的森林都被砍光;运矿石运煤炭需要运输工具,于是就调用全国机关、单位、公社的各种车辆、船只、牲畜以及人力背、扛、抬、担。建造高炉的建筑材料不足,甚至把文物建筑拆了,把砖块拿去建炉,还说文物也要为炼钢服务。

大炼钢铁的场面极为壮观:高炉林立,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火光冲天。人们通宵不眠,大干特干。书记和干部们在一旁指挥督战,眼睛布满血丝,喊着豪言壮语,嗓子都喊哑了。如果完成了任务,特别是放了“钢铁卫星”,人们就抬着喜报、敲锣打鼓、喊着口号,向党委报喜。

中央决定:1o月15至21日为钢铁生产高产周。于是,“钢铁卫星”放得更大,升得更高。《人民日报》宣称:在这一周内,钢的平均日产量比前14天的平均日产量增加了85%;毫无钢铁工业基础的广西,竟然后来居上,接连放了几颗特大“钢铁卫星”:环江县日产生铁63oo吨,鹿寨县日产生铁竟高达2o万吨。

1o月上旬,河南省委召开钢铁生产紧急会议,提出“大放钢铁卫星”、“钢铁元帅升帐”,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宣称全省有577万人投入大炼钢铁,各种冶炼炉22万余座;1o月11日,冶金部在河南商城召开全国土法炼钢会议,推广所谓“鸡窝炉”土法炒钢。

这年11月,河南新乡县放出了一颗日产生铁1o2吨的“卫星”。周总理的工业秘书顾明去新乡做了一番调查,回来向总理汇报说:“新乡完全是弄虚作假。请看,他们炼出来的‘铁’,最上乘的就是这样的‘海绵铁’。”他把一块黑糊糊、像海绵一样的东西递给了总理。总理接过样品一看,掂了掂,良久无言,最后叹了口气,说:“这哪里是铁嘛!”随手把这块“卫星铁”放在了书架上。

“大炼钢铁”时,安徽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炼钢炉”:将一条山沟的两头用土石封口堵死,将山上的树砍一些,推下山沟,然后把铁矿石、收来的铁器推下山沟。再砍一些树推下去,再堆一些铁矿石、铁器,这样堆上三、四层,直到把山上的树砍光。然后放火将树木点燃,烧上几天。等火熄了派人下去一看,到处是烧出来的铁疙瘩、还有没烧完的树木,没烧到的铁矿石、铁器。于是调动人马,将铁疙、铁器选出来,敲锣打鼓,运到县委去报喜:炼出了多少多少吨“好钢”。

消息传到四川,不甘落后的李井泉连忙派人到安徽去考察、学习。考察的人回来把情况一汇报,连“左”得不能再“左”的李井泉都说:曾希圣真是胡搞,这个搞法四川不能学。

农村是怎么大炼钢铁的?仅写几个镜头,使读者窥一斑。

「镜头一」炼铁要铁矿石,于是就开展了“上山找矿”的群众运动。村村成立了“找矿队”。农民们们背着干粮、挎着水壶、扛着锹镐涌进了深山。书记带队,红旗招展,满山遍野找矿的人。某大队的“找矿队”出前,队长说:“矿石是什么样子的?我也没见过。听上级开会说,石头红,砸碎了里面如同生了铁锈,闻闻有股铁锈气,这就是铁矿石。”

有人问:“哪儿有?”

队长恼了,说:“你妈腿上有!要知道哪儿有,还让你们找个呀!”

众人笑着进了山。在这个山坡里挖块石头看看,在那个山头挖块石头闻闻。到傍晚,在深山里挖出了像队长说的那样的石头,大伙欢呼找到了“铁矿”。于是,挖出了很多“铁矿石”抬回来,去向公社党委报喜。谁知经技术员一鉴定,根本不是铁矿石。累的筋疲力尽的“报喜”抬铁的汉子们,立即摊倒在地。

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处山坡上找到了铁矿石,但是品位很低。管他品位低不品位低,反正是‘铁矿石’。于是,大队向公社报喜,公社向县委报喜。县委决定在这里建立钢铁基地。于是,52个营、194个连,由9万多精壮劳力组成的钢铁大军开进了钢铁基地,开矿、运输、修建土炉,毁林烧炭……。人们像蚂蚁般地日日夜夜地忙碌起来。

县委害怕完不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就要求:社社建土炉,村村建土炉,小队建土炉,家家户户为钢铁作贡献。

「镜头二」王家沟,几十户人家,青壮年都去了钢铁基地,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孺。上级还让建土炉炼铁,怎么办?队长蹲在饲养处愁眉不展,闷头抽着旱烟。

饲养员老头问队长道:“啥愁哩?”

队长说:“年轻人都上钢铁基地作战去了,队里剩下的老的老,小的小,正愁庄稼都没人收呢,公社又让村里也建炉炼铁。这可咋弄哩?”

老头挠挠脑袋,说:“这炼铁炉,小点中吗?”

队长说:“小点没关系,能炼铁就中。”

老头笑了,说:“这就好办。弄几块砖,糊上泥巴,不就可以炼了吗?”

队长说:“往哪里去找铁矿石?”

老头说:“把咱队里的破镐头、锄头、铁锹什么的,往炉里一扔,铁不就炼出来了吗?”

队长迟疑,说:“这些农具修修还能用,糟蹋了太可惜呀。”

老头拍了一下大腿,说:“我的队长哎!上级逼得你快上吊了,还可惜什么!混一时讲一时,先把这一关过了再说吧。”

队长思忖一下,下了决心:“好!就这么办!”

第二天,队长让人抬着炼出来的“铁圪塔”向公社党委报喜,汇报说:他们明了“灯罩式小土炉”,每炉每次出铁9-1o斤。

「镜头三」炼铁需要大量矿石、石灰石、焦炭等原材料,各个公社、大队就组织了“运输兵团”,妇女、老人、学生都参加了。牛车拉,毛驴驮,小车推,人担、抬、背,浩浩荡荡,就像解放战争时期支前的运输队伍。

宣传员们一手持着小红旗,一手拿着硬纸板卷成的喇叭筒,跑前跑后地喊着:“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难不难,想想解放大军下江南;累不累,想想苦难的旧社会。老英,赶老美,定让高炉流铁水!鼓干劲,争上游,要让铁水哗哗流!……”

一群妇女推着独轮车过来,车上满装着矿石。她们披散着头,抹着汗;一队十几岁的学生背着小筐蹒跚地走过来,他们汗流满面,有几个孩子抹着眼泪;几个老头佝偻着腰,扛着破口袋,喘息着走来……。

宣传员给大家鼓劲:“小罗成,老黄忠,努力追赶穆桂英。穆桂英,不简单,搬来矿石堆成山!……

「镜头四」县里的钢铁基地建高炉需要大量的砖,公社、大队建土炉,也需要砖。砖从哪里来?县向公社摊派,公社向大队摊派。大队原有的一些土坯、墙砖完不成摊派任务。书记和队长无奈之下,想出一个狠主意:拆房!社员家破旧的闲房、空房一律拆,拆下的砖石修高炉,木料烧炭。先拿地主富农开刀,然后就是富裕中农。谁敢反对,就辩论他!

「镜头五」河南省遂平县委第一书记蔡中田,两眼布满血丝,在办公室里急得团团乱转。他们县大炼钢铁出了很多问题:农民们不懂技术,光知道蛮干,炼出来的都是焦炭、石灰石和矿石烧结在一起的深灰色的“硬圪塔”。地区不停地督战,要求“炉炉争长寿,炉炉插红旗,下雨不停工。”煤烧光了,砍树烧炭。大片的森林被砍光了,大小山岭都被剃了光头。大片的成熟了的庄稼没有人收割,眼看着粮食烂到地里。痛心啊!可是,又有什么办法?他咬咬牙,决定在全县开展“钢铁抗旱运动”,要求各单位、各公社,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钢铁搞上去!

嵖岈山卫星公社党委书记陈丙寅从县里开罢“钢铁抗旱运动誓师大会”,一路步行赶回公社,心里如同装了25只老鼠——百爪挠心。连续地突击炼钢铁,昼夜不停地工作,使他脸庞浮肿、声音嘶哑。这些日子,土炉垒了不少,可出炉的都是烧结的“灰圪塔”。煤早烧完了,近一点的树也砍光了,可就是炼不出铁来,他只能用“灰圪塔”充数。即使这样,他的公社也没能完成县里下达的任务。

路两旁的庄稼惨不忍睹。高梁乱七八糟地躺在地里;白薯只收了一半,剩下的被霜冻坏在地里,老远就嗅到一股坏白薯的气味;豆子垛在场里没有打,几场雨后豆荚里就钻出豆芽……。钢铁任务这样紧,谁敢让青壮年从钢铁战线回来收割庄稼!他曾经向县委第一书记蔡中田反映过收割庄稼问题,蔡书记久久沉默着,不说话。他急着说:“蔡书记,你总得想个办法呀!”蔡书记铁青着脸,说:“办法你自己想!”转身走了。唉,好好的一个丰收年被糟蹋了。陈丙寅越看越揪心。

回到公社,陈丙寅布置开展“钢铁抗旱”运动:书记挂帅,思想领先,副书记、副社长包大队,昼夜苦战,限期完成任务。他提出了“六查六找挖钢铁”的办法:“一查队里库房内外,找破旧铁农具和铁器;二查社员家里,找铁锅、铁铲、火盆及一切铁器;三查门窗箱柜,找铁锁、铁了吊;四查古老山寨,挖铁炮铁兵器;五查古庙古寺,挖铁钟铁香炉;六查地主富农,找埋藏的铁器。”要屋里找,屋外找,墙上找,墙里找,房上找,地下找。大人小孩一起行动找钢铁,找光、找净,不放过一根铁钉。

大队成立了“挖铁队”,挨家挨户地搜寻钢铁。铁锅、铁铲、火盆、炉具、铁锁、门鼻子、箱了吊,铁钉子,小孩子玩的铁环,凡是钢铁制造的东西,一律拿走。仅一天功夫,公社就收缴了“废铁”72ooo多斤,随后就投入炼铁炉里。这一天,嵖岈山卫星公社放了一颗日产8万斤铁的“卫星”。

社员吃公共食堂,没有铁锅不要紧,可是,没有炉具、火盆取暖,这冬天可怎么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