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则天代慈禧》第七节 曾昭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曾国藩将一应事情交割完毕,坐轿子坐了半天到的京城。曾家本来就有宅子在京城。从点翰林开始,曾国藩向往的就是在京城平平稳稳地做个文臣,不料一场太平天国,竟然使一介儒生不得不转战沙场多年。如今总算夙愿得偿。

刚刚忙乱过去,就有来客拜访。原来是恭亲王。

从地位尊贵来说,除了皇帝,就是亲王了,何况是当政的亲王。虽然仓促,曾国藩忙命开中门迎接。

寒暄已毕,恭亲王向曾国藩道,“曾大人,我有一件事情特意前来告诉你:太后这几天问起你的女儿,我代替着回奏了,你只有一个女儿尚未成婚。”

曾国藩异常惊讶:“太后问起我的女儿?恭亲王想必知道是何原因?”通常皇帝和百官间问起女儿,总和婚事有关。但作为汉人,这点就不必考虑了,因为清朝皇帝连汉妃也纳得少,而年轻皇帝现在还在选后,这一后二妃的位置,那就不用去奢望了。虽说如此,曾国藩也觉得必须有言在先,埋个伏笔,因此笑道,“虽然这个女儿尚未出嫁,也已经是别人家的人了,在江宁许给了同是湖南老乡的聂家。我们老俩口舍不得,所以还没有把人送过去。”

恭王听了,也笑道,“这不妨,太后想要在宫中的东书房设女官,管办奏章等事,只为太后做几年事,不会影响到婚姻大事。不过既然已订婚事,那么就在回奏太后时,交代清楚,说不定姑爷也有意外之喜,倒是两全其美了。”

这是提醒曾国藩务必将婚事奏明,免得后患。提起来,这也是恭亲王的切肤之痛,因为他的大女儿,从小被太后接近宫中抚养,封了公主,之后太后又亲自为她挑选了额驸,偏偏所指的额驸天生文弱,如今就已经病入膏肓,女儿过门就好似守活寡,让恭亲王夫妇很是痛心。

同僚之间,彼此了解,恭亲王也知道曾家五个女儿,已经出嫁的四个都过得不好,特别大女儿年纪轻轻去世,四女儿守寡。所以他特意过来通气,也是尽了同僚之谊,一片好意。曾国藩心中感激,要留恭亲王吃晚饭,恭亲王却以曾家仍旧忙乱,不肯叨扰,辞谢了。

太后要女儿进宫中当女官,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自己还在带兵和太平天国周旋,那末这也不太奇怪,只能算作人质,可是如今湘军已经裁撤,就用不到如此手段了。

何况本朝也从未在宫廷中设置女官,即使从前扶育过康熙大帝的苏嘛喇姑,也只算是孝庄皇太后跟前的侍女。

心内反复计较,又和夫人和女儿商议之后,曾国藩决定将女儿送到宫中。这晚又不免要给女儿补讲许多处世箴言,希望她能在自保之余,尽心尽力,扶助出一位女中尧舜来。

所以第二天地“廷对”很顺利。曾国藩虽然一副乡下土老儿地形象。奏对言谈却无不得体。问他之后地打算。曾国藩奏报说今后就在京城讲讲道德文章。帮助后生进步。武则天表示赞赏。并嘱咐“凡事合适就好。勿要太过劳心费力”。

“廷对”之后。曾家小女儿曾纪芬随同曾国藩夫人进宫觐见。武则天只问她家里有哪些人。去过什么地方。舍不舍得离开父母进宫。

曾纪芬道:“我父亲说了。太后这里地事情多;只要太后不嫌弃。我就进宫来帮太后办事。只是我见识短浅。不知道能为太后做些什么?”

武则天闻言微笑。对曾夫人道。“你这个女儿很懂事。将来能帮得上我很多忙。东书房里有很多事情要办。只是没有找到得力地人。昨天崇绮地女儿我也见了。也还不错。只是她现在是皇后待选。所以不便进宫。我想让纪芬今天就留在宫里。以后有空时让她不时回家探望父母。你看如何?”

曾夫人当然立即点头答应了。丈夫已经解释给她听过。这是当差。不是出嫁。女儿还是自己地女儿。今天见了太后。太后人也还和善。何况答应以后能不时回家探望父母;此外。即使她不愿答应也不知道该如何推辞拒绝。因为丈夫只教了如何答应。所以只能答应。而且答应得很痛快。

宫内后妃地等级分别是:一。皇后;二。皇贵妃;三。妃;四。嫔;五。贵人;六。常在;七。答应。这些都不适合女官。所以武则天新拟了女官名叫“昭妤”。曾纪芬就成了第一位昭妤。宫中大家都称为曾昭妤。

本来宫中的秀女,也有认识字的,只不过认得的也不太多;加之武则天刚刚从天而降来到这个宫中,对其他宫殿里的的宫女太监自然不敢轻信,就是自己钟粹宫的宫女太监也常常要避开。只因为她们对从前的慈禧太后太熟悉,所以怕露出什么破绽落在她们眼里。

这么好的一个头衔,当然看得人眼馋,偏偏皇帝正在选秀,已经筛选到了三十几人,仍未定皇后人选。

这三十几个人的父兄之中,多的是热中功名之人,有人觉得女儿孙女做皇后无望,便对东书房女官这条飞黄腾达之路起了意。她们家中的姨妈姑妈等三姑六婆能进宫的,虽然不敢在慈禧太后面前莽撞出言,在好说话的慈安太后面前却都露了口风。

慈安太后趁此机会,也就想催紧皇帝的大婚之事。

慈禧太后为朝廷操劳,决断杀伐皆有定度,慈安太后虽然觉得赞赏钦佩,不过,眼看离皇帝大婚不过一年有余,忽然在宫廷中增设女官,即使是愚钝如慈安太后,也觉得有些不太对头。

“妹妹,听说你要选的女官还不够,我们给皇帝选的三十多名秀女当中,只怕也还有象崇绮的女儿那样的,兴许能给你办事。不如我们赶快给皇帝把皇后定了,其余也就能选女官了,妹妹觉得怎样?”

归政给皇帝正是武则天竭力要避免的事情,大婚是归政的先兆,所以也要缓。回答慈安太后些什么好呢?对了,就这么讲。

“唉,姐姐,难道我不巴望皇帝能快快亲政么?但这几天让他读奏折,也读得巴巴结结,更不谈批折了。只怕一说起婚事,皇帝的心也就更散了,更不好好念书。我想我们总还是趁着有人替他分忧,让他好好地把书念好,将来做个好皇帝。过段时间,我去问问书房师傅皇上的情形到底怎样,然后商谈婚事,你瞧怎样?”

慈安太后脑筋转得慢,本来中午午睡时准备好要讲的一通道理,这时听了武则天一席话,觉得也难驳斥,只好又把事情搁着了。

武则天让曾昭妤帮她读奏折,然后她来口述批文,曾昭妤来动笔。东书房的旧奏折并没有交给曾昭妤来整理,而是仍旧交给太监焦贵。焦贵以前不敢去翻动那些积满灰尘的旧奏折,现在得到武则天的授权,竟然也能整理,一切也就井井有条了。

原来武则天忽然想到曾昭妤的父亲曾国藩是朝廷重臣,已然能够在朝中呼风唤雨,如果从前的旧折都让曾昭妤一览无遗,内中如有牵涉到她父亲亲友的,不免有妨碍。

除了读折写折,曾昭妤被要求做得比较多的,就是讲述她从前在各个地方的见闻。比如她小时侯呆过的湖南农村,后来随父亲的营房到过的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地。小民百姓,大小官员的衣食住行,往来应酬,都常有问到。

这些情形,除了多几只洋钟洋表,还有鸦片,和武则天从前所处的社会,好象也没有什么大不同,照旧是牛耕田,马拉车。当然,也许曾昭妤毕竟只是个官家女子,见识有限。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